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赵元任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他的,音乐,中国赵元任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1920年,赵元任回国到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任教,讲授物理学、数学和心理学。1921―1923年,他应聘赴美国哈佛大学讲授哲学和汉语。其间,他创作了《劳动歌》、《卖布谣》等歌曲,这是我国近现代较早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歌曲,曾广为流传。1924年,他赴英、法等国游历和进修,1925年回国仍到清华学校任教,并担任学校音乐委员会主任,发起组织“琴韵歌声会”。当时,他和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被誉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1929年后,他到北平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研究员兼语言组主任,不仅广泛接触和研究了中国的语言与方言,还接触和研究了大量的民歌小调。1934年,他随中央研究院迁赴南京,其间编辑灌制了《基本英语留声机片课本》和《新国语留声片课本》,可谓我国“远程教育”的开创者。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积极参加抗日歌咏活动,创作了《抵抗》、《自卫》、《儿童前进曲》、《中华,我中华》、《看,醒狮怒吼!》等抗战爱国歌曲。后来,他随中央研究院辗转撤退至大后方昆明。1938年,他应邀再次赴美国讲学,从此定居美国,先后在夏威夷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校任教,并担任过许多职务,如美国语言学会主席、美国东方学会会长等。
赵元任是一位学贯中西、兼涉文理、学识渊博、兴趣广泛的学者,尤其在语言学领域,成就最为突出,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有很高的语言天赋,不仅精通我国的标准语言文字,还精通我国许多地方的方言。他的外语水平也很高,精通英语、德语、法语等。他对中国音韵学、音位学理论、汉语方言及语法等都有深入的研究,并撰写了很多著作,如《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国话的文法》、《国语字典》、《语言问题》等。在推广白话文和国语方面,他也做过不少开创性的工作。1925年,赵元任参加刘半农发起组织的研究语言音韵学的团体――“数人会”,研究出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于1928年由当时的民国政府大学院颁布实施。国语罗马字为20世纪30年代“拉丁化新文字拼音方案”和20世纪50年代制订的“汉语拼音方案”奠定了基础。“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拼音方案,它吸取了以往各种拉丁字母式拼音方案,尤其是国语罗马字和拉丁化新文字拼音方案的优点,在语言实践中经受了考验,已得到国际社会认可。饮水思源,赵元任对汉语拼音方案的最终形成功不可没。
令人惊叹的是,作为语言学家的赵元任,也是我国自然科学的先驱。早在1915年,赵元任就与十多位留美同学,在纽约州的绮色佳发起成立了“科学社”(不久改名“中国科学社”),并创办《科学》月刊。中国科学社存在了三十余年,共发展成员3776人,成为当时重要的华人科学社团。《科学》杂志是当时一份影响较大的刊物,其宗旨是从推动“科学救国”到“实业救国”、“教育救国”。这些理想尽管当时难以实现,但他们的爱国热情确实难能可贵。
“业余”作曲家的惊人成就赵元任的音乐创作,突破了“学堂乐歌”借用外国乐谱填词的模式,开始完全由中国人独立作曲作词,使中国近现代音乐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他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当之无愧的先驱者之一,是我国20世纪20年代优秀的作曲家。赵元任一生创作、改编或编配的各种体裁的歌曲和乐曲共132首,已收录在《赵元任音乐作品全集》中,于1987年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赵元任的音乐创作活动虽然开始于“五四”运动以前,但主要集中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的音乐创作主要分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五四”运动以后的20世纪20年代,代表作有歌曲《劳动歌》、《卖布谣》、《教我如何不想他》、《上山》、《听雨》、《也是微云》和合唱曲《海韵》等。这些歌曲和他此前创作的部分作品,共14首歌曲,收集在由商务印书馆于1928年出版的《新诗歌集》中。20世纪30年代是赵元任的第二个创作时期,代表作有《江上撑船歌》、《西洋镜歌》等。他还为陶行知等人的许多儿童诗谱写了歌曲,如《手脑相长歌》、《儿童工歌》等,收集在《儿童节歌曲集》(1934)和《晓庄歌曲集》(1936)等作品集中。
赵元任在艺术上勇于创新。他创作的歌曲,音乐形象鲜明、风格新颖、旋律优美流畅,富于抒情性。从内容上看,他的作品多以“五四”以来的新诗为题材,既有时代特点,又有民族风格。从形式上看,他的作品既有效地运用了西方音乐创作技法,又创造性地吸收了我国传统音乐的宝贵经验。他的声乐作品艺术水平较高,对我国近现代音乐创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许多作品流传至今,成为音乐院校教学和音乐会上经常表演的曲目。
赵元任于1926年创作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已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宝库中一首经典的艺术歌曲,也是专业音乐学府的优秀声乐教材。我从青年时代学唱这首歌曲起,就深深地喜爱上了它,可以说是百听不厌、百唱不倦。“他”伴随了我一生。我认为,这首歌不是一般的爱情歌曲。它的歌词是刘半农于1920年旅居英国时写的一首新诗――《教我如何不想她》。诗人自己说,它表达的是一个海外游子对祖国“母亲”的思念之情。可1926年赵元
任为这首诗谱曲时,把诗中的“她”改成“他”,扩大了“想”的空间,更为含蓄深邃。正如后来赵元任自己所说:“歌词中的他,可以是男的他,女的她,代表一切心爱的他、她、它。”这首歌的旋律优美深情,一方面运用我国戏曲的唱腔,富有“中国的韵味”,另一方面又融进了西洋风格的曲式构思和转调等多声技法,表现了思念和向往层层交织的深挚情意。赵元任的另一首名作《海韵》(徐志摩词),是我国最早的一首有影响的多段联缀的合唱作品,创作于1927年。作品用合唱、领唱和钢琴的回旋变奏,生动地描绘了一位美丽勇敢、渴望自由的少女,不畏狂风巨浪的威胁,最终被汹涌的海浪吞没的悲剧故事。作品表现了“五四”时期中国青年反封建、追求个性解放的浪漫主义精神。一曲终了,使人往往依旧沉浸在强烈的共鸣和审美的遐思之中,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中国合唱音乐的传世之作。
赵元任也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最早将中国民歌予以多声改编配置的作曲家。1935年,他为电影《都市风光》写的片头曲《西洋镜歌》,就吸取了民间说唱的音调,揭露和批判了当时都市生活的黑暗。1942年,他在美国创作的《老天爷》,歌词则采用了我国明末的民谣,并具有民间说唱叙事的风格。《老天爷》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传至国内,在反蒋爱国学生的示威游行中唱出来,引起强烈反响。从此,这首歌曲便唱遍全国。
多年的语言研究工作,对赵元任的音乐创作具有明显的影响。他特别注意根据中国语言的声调和音韵特点来处理歌词与曲调的关系,使歌词的声韵与曲调吻合,使歌曲既富有韵味,又有口语化的倾诉感。在创作中,他还注重音乐语言的地方风格。例如,《听雨》将常州话吟诵古诗的音调加以扩展,《卖布谣》是在无锡方言音调基础上创作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吸收了京剧西皮过门的音调。在歌曲伴奏方面,赵元任十分重视钢琴对塑造音乐形象的作用。例如,在《也是微云》、《上山》、《海韵》等作品中,就运用丰富生动的钢琴织体音型,加强了声乐歌唱的艺术形象和感情的变化。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