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姚莹(清代)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台湾,英军,英国姚莹(清代)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姚莹(1785年11月8日-1853年1月24日),姚鼐侄孙,字石甫,号明叔,晚号展和,安徽桐城人。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桐城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也是清代最早睁眼看世界的知识分子之一。姚莹于嘉庆十二年(1807)中举,次年为进士,嘉庆二十一年至道光元年(1816~1821年),先后任福建平和、龙溪、台湾县知县和噶玛兰厅通判。道光十八(1838)年,姚莹出任台湾兵备道,在随后爆发的鸦片战争中,他与台湾总兵达洪阿一起,领导了台湾的抗英斗争,不断取得胜利,写下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敌、英勇抗战的光辉篇章。姚莹在文学上亦颇有成就。宗法桐城派文论,偏好散文,长于议论,主张文章必须“明道”、“言事”、“文与实俱茂”,为桐城派八大家之一。,
生平介绍
姚莹,清代文学家。字石甫,号明叔,晚号展和;因以十幸名斋,又自号幸翁。安徽桐城人。乾隆五十年乙巳十月七日(1785年11月8日)诞生于安徽桐城县城内北后街祖宅内。从祖姚鼐,为桐城派古文主要创始人。姚莹从小好学,对书无所不窥,往往“博证精究,每有所作,不假思索,议论闳伟”,其“文章善持论,指陈时事利害,慷慨深切”。嘉庆十三年(1808年)中进士,次年招入粤督百龄幕府,当时海寇骚扰,日事招讨,因而得知海上事。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任福建平和县知县,办事干练,诛奸抑暴,“所至鸡犬不惊,民无扰攘,风俗一变”。次年,调任龙溪知县,无论贫富,秉公断狱,漳人大悦,被誉称“闽吏第一”。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春,调任台湾知县。道光元年(1821年)任噶玛兰通判。在任期间,他多方规划,建造城垣衙署,改筑仰山书院,大力鼓励人民开垦,兴利除弊,积极促进汉族人民与高山族人民的民族团结友好,对开发噶玛兰作了积极贡献,因而“深得士民心”,政声震一时。后来,因龙溪别案,受害革职,“台人大失望,群走道府乞留”。道光十一年(1831年)三月至京都,与龚自珍、魏源、张际亮、汤鹏等相交游,讲究经世之学,关注国计民生,时政利病。道光十二年(1832年)至十四年(1834年)间,任江苏武进、元和知县。当时,道光帝诏谕朝廷内外大臣举荐人才,姚莹为两江总督陶澍、江苏巡抚林则徐所器重,力荐朝廷,皆认为“可大用”。林则徐推荐姚莹的评语,尤为恳切。他说:姚莹“学问优长,所至于山川形势,民情利弊,无不悉心讲求,故能洞悉物情,遇事确有把握。前任闽省,闻其历著政声,自到江南,历试河工漕务,词讼听断,皆能办理裕如。武进士民,至今畏而爱之。”于是,升为高邮州知州,未赴任便调署淮南盐监掣同知。道光十六年(1836年),入都引见,道光帝“察其才,具明白谙练”,于次年授台湾兵备道,赏加按察使衔。姚莹上任台湾道之后,治绩颇佳。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他奉命严加镇守台湾。次年1841年8月,英船纳尔不达号攻击基隆,1842年1月英船阿恩号侵袭台湾大安港,均被姚莹所击沉,该战役通称大安之役(台湾通史)。该役,英军除多人阵亡外,并约有150名印度人,30名英国人被俘虏。同年5月,他奉清廷命令,除了含船长的9名英国军官之外,其�N119名俘虏均予斩杀(其�N病死监狱)。两个月后,於鸦片战争战败的清朝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英国为此向清朝追究斩俘之罪。隔年1843年,姚莹遂被清朝北京政府以「妄杀」被劾逮问,并将其流放四川。1845年他在对西康、西藏等地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写成《康�纪行》,该书介绍了英法俄印历史地理情况,印度、尼泊尔、锡金入藏交通要道,以及喇嘛教、天主教、回教源流等问题。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姚莹因病回籍。道光三十年(1850年),清文宗即位,姚莹再次被起用,任湖北武昌盐法道,升广西按察使,署湖南按察使。咸丰三年(1853年)卒於任内。
文学成就
在文学上,姚莹承袭家学,曾亲聆姚鼐教诲,名列所谓"姚门四弟子",为桐城派古文家。他论文继承桐城派的“义法”说,“才、学、识三者先立其本,然后讲求于格、律、声、色、神、理、气、味八者以为其用”,使文章“关世道而不害人心”(《复陆次山论文书》)。他的文章除阐释性理者外,包括论辨、序跋、赠序、书信、记传、杂文等,“举声音笑貌、性情心术、经济学问、志趣识见乃至家声境遇,靡不悉载以出”(方东树《石甫文钞题辞》)。又“善持论,指陈时事利病,慷慨深切”(姚浚昌语)。如《通论》、《再复座师赵笛楼先生书》等,于论政议事之中,渗透着自身的遭遇感慨和切愤深忧,激昂豪宕,文笔骏利而富于感情。
姚莹赞许汉乐府民歌“皆人情天籁,无假修饰,最有兴观群怨之旨”(《谣变序》),以"风之过箫"(《后湘诗集自叙》)自喻己诗。他的诗大都是写自身感受,或吟咏性情和山水风物,或抒发宦途摧挫之感,忧时悯民之怀。诗风以盛唐为宗,兼有汉魏古诗的影响。
姚莹宗法桐城派文论,偏好散文,长于议论,指陈时事,慷慨深切;记叙文、传记文,叙事清楚,感情丰富。主张文章必须“明道”、“言事”、“文与实俱茂”,被称为桐城派八大家之一。他崇尚程朱理学。但其“耽性理,兼怀济世”(《论心罪檄文》),做官清廉自守,注意时务,有政声,也有一些有关实际政事的著述,陆以□说他"负经济之学,尤长于论兵"(《冷庐杂识》卷三)。著有《东溟文集》、《东溟奏稿》、《后湘诗集》、《东槎纪略》、《康�纪行》等,其著作辑为《中复堂全集》13 种98卷。其中《寸阴丛录》、《东溟文集》等著作,均以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为重,有感而发,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宗教、天文、地理诸方面,博而不杂,中心突出,笃实有力,文采斐然,足称“载道”之文。文中所表达的政治见解,皆有独到之处,表现出“义有所不安,命有所当受”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献身国家民族的可贵品质。
保卫台湾
指挥若定,力撑台湾危局
姚莹是鸦片战争时期,领导台湾军民英勇抵抗英军侵略的著名爱国官员。他与林则徐、魏源,同是当时主张睁眼看世界,学习西方国家近代科学技术以抵抗外来侵略的代表人物。
1840年6月,英军封锁广州洋面,发动了鸦片战争。顿时,整个东南沿海都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之下。台湾作为中国东南要区,自然是英军觊觎的重要目标。战争爆发之前,英军就不断派人到台湾岛内了解情况,并经常抓捕渔民询问港口内部的情况。随着战局的发展,台湾形势也越来越严峻,1841年8月厦门陷落,台湾的主要物资供应线被切断,台湾岛内更是人心浮动;同时,英军军舰进犯台湾,来势汹汹。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姚莹和总兵达洪阿同心协力,积极筹防,同时在战争中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为台湾保卫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加紧训练军队。姚莹治军“务在简、严”,即“究其大端,不责苛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真正做到了令行禁止,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在抗英斗争中,台湾守军同仇敌忾,英勇战斗,给英军以沉重的打击。
上一篇:正子公也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