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李四光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李四,地质,中国李四光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李四光 - 名言
1、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
2、真正的科学精神,是要从正确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发展出来的。真正的科学成果,是要经得起事实考验的。有了这样双重的保障,我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做,不会自掘妄自尊大的陷阱。
3、科学尊重事实,不能胡乱编造理由来附会一部学说。
4、科学是老老实实的东西,它要靠许许多多人民的劳动和智慧积累起来。
5、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所以我希望大家都取怀疑态度,不要为已成的学说所压倒。
6、真理,哪怕只见到一线,我们也不能让它的光辉变得暗淡。
李四光 - 故居见证
李四光故居是一幢两层小楼,有院墙环绕,院内曲径通幽,有假山、喷泉、果木环衬。李四光的最后十年就是在这个宅院里度过的。宅院于李四光诞辰一百周年(1989)时辟为“李四光纪念馆”,当时的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题写了馆名。如今周围高楼林立,李四光故居被夹在当中,小楼因年久失修,多少显得有些残旧。
走入楼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李四光的半身雕像。雕像披着两条红色的绸带,那是1999年为纪念李四光诞辰110周年而献,落款分别是“女儿李林”、“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环顾四周,房间里一件件古旧的摆设,墙面上一幅幅家人的相片,仿佛都在诉说着这个家庭“一门三院士”的佳话。“李四光是院士,李林是院士,邹承鲁是院士。一家三人同为院士在中国科技界仅此一家。”这是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说的话。
看到了李四光用过的电视机、收音机、照相机、小提琴……他的办公桌、他的书柜、他喜欢的千万种石头……一件件旧物,彰显着主人当年拳拳的报国之心。
李四光自1962年迁居于此后,一直住到1971年去世。这十年的前几年,正是他担任中国科协主席,推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黄金时期”。他在这里生活、工作、做学问。一些由他主持或他参加的小型会议,常在家里召开;何长工、刘景范等原地质部负责人也常来家中汇报事情,因而一进大门右手那间面积较大的客厅,实际兼具会议室的功能,四周是书橱和沙发,中间是一张长条桌和若干把椅子。靠窗一侧陈列着许多第四季冰川沉积物的地质标本,多为当年李四光野外考察的收获。
其他家具则是那个年代留下来的。一个质感陈旧的皮沙发的扶手已经开裂,露出里面的棉絮。这几个沙发,还是李四光1950年回国时,在旧货市场上买的便宜货,看来年头更为久远。客厅的隔壁是办公室,一张大写字台是李四光用过的。
办公室一端墙上有一块玻璃黑板,当年地质队野外作业回来,向李四光汇报时,他常利用黑板做一些讲解或布置,也曾借这块黑板给科技人员讲授地质力学,这大概是多年执教生涯所养成的习惯。现在黑板上还留着着“斗私批修”四个粉笔大字。马胜云说,这是李四光的手笔,写于“文革”高潮时期。
李四光晚年的两部重要著作《地质力学概论》和《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摘要》,以及十多篇学术文章,就是在这里构思完成的。
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李四光小道”。起点是家门口的银杏树下,终点是白石桥路,通常李四光每天晚饭后都要走一个来回,有时边走边和随员讨论工作,有时拿着马扎儿,坐在银杏树下思考问题。当年周围都是菜地,“李四光小道”也就是一条田间小路,起初是周围农民慢慢叫起来的,后来越传越远,据说还一度上了北京市的交通图并在邮局备案。如今那片小树林早已不在,“李四光小道”也改叫民族大学南路了。
李四光夫妇在世时,这幢小楼只他们两人居住。他们去世后,女儿李林一家搬了过来。李林和丈夫邹承鲁都已过世,如今小楼里还留着他们孙辈居住的房间。
李四光迁居这里,马胜云的家也就随之从象鼻子沟搬到这里――作为李四光的学术助手,须随叫随到。李四光去世后,马胜云一直守在故居附近,多次放弃了搬家的机会。足见他和院主人的情感之深。
李四光 - 科学论著
《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
《中国地质学》
《中国震旦纪冰川》
《东亚构造格架》
《新华夏海的诞生》
《受了歪曲的亚洲大陆》
《中国地质及大陆运动》
《地震地质》
《地质力学概论》
《天文、地质、古生物》
《人民不会忘记―共和国的建设者》
《追寻永恒―共和国英模的昨天和今天》
《“脊梁”礼赞―共和国群英谱》
《李四光传》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陈思齐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