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戴锦华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电影,期刊,中国电影戴锦华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一个心灵个例病案戴锦
谁要站直��,别趴下!――一部影片一次评析一通感慨戴锦华;郑洞天;倪震;黄建新【期刊】电影艺术1993-03-02
《心香》:意义、舞台和叙事戴锦华【期刊】当代电影1992-08-28
逃脱中的落网:凌子风导演艺术笔记戴锦华【期刊】电影艺术1992-05-30
《放大》:自反的艺术戴锦华【期刊】当代电影1992-03-01
《法国中尉的女人》:一个重述的爱情故事戴锦华【期刊】电影艺术1992-01-31
新中国电影:第三世界批评的笔记戴锦华【期刊】电影艺术1991-01-31
《红旗谱》:一座意识形态的浮桥戴锦华【期刊】当代电影1990-06-30
断桥:子一代的艺术戴锦华【期刊】电影艺术1990-05-01
断桥:子一代的艺术戴锦华【期刊】电影艺术1990-04-01
历史与叙事谢晋电影艺术管见戴锦华【期刊】电影艺术1990-03-02
由社会象征到政治神话――崔嵬艺术世界一隅戴锦华
斜塔:重读第四代戴锦华【期刊】电影艺术1989-05-01
精神分析与电影:想象的表述查尔斯·F.阿尔特曼;戴锦华【期刊】当代电影1989-03-02
电影:雅努斯时代戴锦华;李奕明;钟大丰【期刊】电影艺术1988-09-27
《搜索者》――一个美国的困境布里恩·汉德森;戴锦华【期刊】当代电影1987-08-29
时代之子水华导演艺术散论戴锦华【期刊】电影艺术1987-07-30
读夏衍同志《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戴锦华【期刊】当代电影1987-03-02
电影创新之我见戴锦华【期刊】电影艺术1986-12-27
文化研究的可能戴锦华【报纸】文汇报2003-07-06
《色,戒》:身体·政治·国族戴锦华【报纸】文学报2007-12-20
荣誉记录
2017年2月25日,戴锦华获得第25届上海影评人奖电影理论贡献奖。
对话王炎
戴锦华
曾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现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系兼职教授,并曾在美国、欧洲、日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数十所大学任客座教授。
戴锦华多年从事电影、女性文学和大众文化研究,曾多次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进行中国电影系列专题讲座。出版《雾中风景 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第二版)》、《电影理论与批评》、《光影之隙:电影工作坊2010》、《涉渡之舟: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等著作。
2011年,中国内地电影市场的总票房冲过120亿,而这个数字背后,是各种各样的新文化现象。以《失恋33天》、《将爱情进行到底》为代表的小成本影片屡创票房奇迹;《钢的琴》则为我们带来许久不见的对平凡生活的感动;而《金陵十三钗》中一个中国价值的故事和好莱坞式中产阶级人性故事之间的拧巴,又为我们提出了什么是中国电影乃至中国文化价值观这样一个宏大的命题。
对话者:
北京大学教授 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戴锦华北京外国语大学 外国文学研究所 研究员 教授王炎
2011中国电影大年
王炎:2011年国际电影票房市场平平,但却是中国电影的大年,票房总收入突破120亿,其中150多部华语影片占领市场的40%多。您对中国电影大年现象怎么看?
戴锦华:近五六年,中国电影呈现出的变化或者繁荣,比较有趣。因为世界范围内电影工业与整个经济发展趋势完全同步的基本没有,除美国之外,基本是经济起飞,电影崩盘。因为经济起飞意味着全球化加深,全球化加深意味着好莱坞电影对本土的覆盖。可是中国GDP高速增长,同时包含电影工业的急剧扩张,它本身贡献GDP的数额,也是关于中国文化、中国经济的参考点。
世界电影市场今年是小年,包括好莱坞。可中国电影呈现出一个现象,一方面在全球电影观众的排名,从原来不在榜上,到有望突破到第四名甚至第三名,真正成为电影大国。还有就是全国每个行政村布置了数码电影放映技术,农村观众能够看到和城市观众质量接近的电影,免费一个月一部,一年十二部,每个村一个。这些反映出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
绝大多数电影的失败
王炎:今年华语电影出现一些有意思的看点,一些小制作时尚电影,如《失恋33天》、《将爱情进行到底》,意外获得骄人票房,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戴锦华:中国电影市场繁荣了,但中国电影和中国观众的契合度有多高?这一直是一个未提出的问题。《失恋33天》,一个几百万成本的小片子,就是靠口碑,1亿2亿3亿一路突破过去。其实年初这个话题就开始出现,《观音山》、《将爱情进行到底》、《亲密敌人》,一系列这样的小成本电影,城市的小喜剧,或者干脆可以说是中产阶层小悲欢,这样的电影开始非常成功,引起大家的关注。
我却觉得《失恋33天》的成功反证了中国绝大多数电影的失败。《失恋33天》成功的最大要素是它和中国电影观众、特别是中国城市电影观众之间的亲和。其实那个亲和相当有限,但大家终于在电影上看到一些和自己的生活和生命有关的东西,反过来就说明中国绝大多数电影是多么的不相关,它们表现出来的生活甚至是在我们的想象世界之外,是电影强加给我们的它们自己制造出来的。《失恋33天》与《钢的琴》,这两部今年最引人瞩目的小制作电影,它们有个共同的发行公司叫完美世界,它的发行是通过网络媒介,包括微博进行传播,它的营销媒介本身都和中国电影观众高度吻合。我们今天讲产业、讲市场,但是好多基本的东西没有被讨论,就是观众定位、文化呈现,我想最大的启示就在这里。我会无保留地支持《失恋33天》这样的电影,它至少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事实,就是什么高投入高产出的逻辑对于文化来说不是万能的。
圆滑的青春是一种社会病
王炎:谈到“接地气”的影片,《失恋33天》这类影片是非常成功的,好多评论说这是最经典的80后影片。80后这个符号是青春,而我恰恰看到它不是青春的东西。青春主题在传统意义上代表着反叛、特立独行。从这类影片你看不到任何反叛意识,它最恐惧的恰恰是和父辈人一样怕被大众被时尚抛弃,所以它要赶上时尚;它也不特立独行,它代表着类型化白领、城市青年和他们的生活。
我觉得它更像网络段子和小品这样一种流行文化方式,拒绝让观众进入到特殊经验之中,不断从一般经验中提炼出你根本不需要反思,只需要观看、认同的价值。这样的影片不是青春,但可能是80后90后青春的现状,您是怎样来看这些影片的?
戴锦华:我一方面完全同意你的说法,这些电影根本不是我们说的青春片,大概叫励志片比较合适。但上世纪60年代全球爆发青春期反叛运动后,怎么逆转和掩埋20世纪60年代成为世纪之交最大的问题,所以在世界电影中你看不到《无音的反抗》、《青春残酷物语》那样的青春。变化本身是世纪之交的一个全球性阵痛,因为当年看到的那种残暴的青春是一种社会病症,而如今这种圆滑的柔顺的青春是另一种社会病症。
上一篇:刘文亮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