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王晖(画家)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北京,中国,兔子王晖(画家)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所以王晖的创作还是在当代语境下,很纯粹的东方式创作。在她的画面中虽然没有太多的当代元素,但是通过对现代构成的把握,将东方文化的内涵及意境,表现的更加充沛和圆润。画面中那些看似无章的小方块,有一种将时间视觉化呈现的联想,透过月亮窗,窥伺到一段过往时光与当下的交流。
“梵我"为何
选择兔子作为我的绘画主体,源于我喜爱它的矫健、聪颖、谨慎、不宜驯服且充满野性,甚至爱它的些许邪恶。它的某些特质与我的性格不谋而合,画得时候我常常觉得它就是我的化身,化在纸里,化在笔尖上延续了自由的灵魂和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梦想。
印度宗教认为梵是大我,我是小我。梵我大意与中国古代所说的天人合一在思想上不谋而合,精神和肉体的合二为一。印度哲学思想有:“我源自于梵,也必复归于梵”,最终达到“梵我合一”。而中国古代思想和印度古代思想有其共同点。《庄子u2022齐物论》说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都是一种与自然无所违的思想哲学。
这里“梵我”团扇小品系列,不仅仅是表面看到的兔子,而是源于我对现实生活的某种视角和态度,没有可爱也没有萝卜白菜,只有充满坚毅而坎坷的石,有象征圆满而欢愉的花,有深邃而无边的海,也许你们会喜欢这样的兔吧。
对于绘画属于什么概念,我并不想给自己下定义。支持与反对某个流派,某个新概念,某种新风格都是轻率的,我们最终会回到我们的出发点。艺术,根本是艺术家本身,我们作为其中一份子,具有或多或少的惊人天赋,,善于平衡形状和色彩达到了“合适”的效果,通过我们的情感,冷漠,关心,成见,理解决定了最终的画面结局。这往往是无价之宝,是最终的梵我之心。
有意与无意
王晖对兔子与石头的热衷不知因何而起,原以为这只是她对新图式的尝试与体验,以期借由两种物象之间的关联来表达某些思考或情感。未曾想这却成了她一年多时间里的唯一课题,以至于她所展示出来的这一系列作品显得如此庞大,那不同画面所演化出来的无限种可能,也着实令我为之惊讶。
兔子与石头,在传统文化体系中时常出现,既带有民俗文化符号性特征,亦具有代指美好寓意的引申特质。而当二者同时出现在她的画中,这种特定表征却不复存在,反倒被更多可作表述的实质内容所取代。这些画面所呈现出来的结果因而充满意图性与指向性,观念与意识层面上的表述功能得以凸显,无关紧要的素材被她一再削减,超现实的情境化设置被其一再加强,这原本中式传统题材的画中便越发具有了艺术现代性。
她本无意于此,只想于构成中对传统符号进行关联并探寻新的语境空间,但反叛精神与现代意识却怂恿她朝向这种思想性的表述进发。以野兔为题材进行表现便具有这种反叛精神。但其所能呈现出的形态特征却总会遭致经验审美环境下的美感不足之诟病。那兔子不再温顺可驯,缺少静态画面中恬静温柔、天真可爱的一面,当它们被置入画中,便会与观者之间形成审美上的落差。既然如此,反不如就取其生猛之势,化形象美为形态美,于动势与静态之间去构建平衡。同时也可因了这“形”与“势”的表现之需,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将传统绘画的笔墨特质予以展现。
石头在她的语义中名为“云石”,当是停在非凡世界里的被意象化了的石头。这与现实世界里的园景点缀、赏玩之石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可以因境象形,也可以应势而形,可千变万化、无根无界,成为构成画面现代语境的主体。显然,这也是打破固有传统画面格局的关键之所在,是平衡于画面美感的重点。石之坚以衬托兔子皮毛所应有的柔软质感;石之静以烘托兔子动势之中的形态美感;石之淡墨皴染以衬托兔子形体的线条表现。同时石头的形与位置上的巧妙营设,也使得原本仅是鲜活的景物画面里暗藏玄机,成为可作语意倾注的空间载体。
有意与无意,本质在于过程,一切思想观念的萌发皆在于未做提前设定。所以这种艺术化的表现源于意识而非想法,故而她所要表述的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你意欲窥探之时已然给出的自我答案。
云何应住?自由见性
对于画画的人来说,作品是他们内心的最好表达。工笔,作为一种由慢致精的艺术,在细腻至极纤毫毕现的画面中,创作者的心迹,经三矾九染而层叠展露。
一切景语皆情语。东方文化千年一脉的是委约清丽。写池中之鱼、云中之鹏,画他山之石、心外之物其实都是在诉说作者自己的心绪和意旨。中国的文人、艺术家,从古到今,代代如此。
青年工笔画家王晖,近年的《云石》系列,以云石和野兔的形象贯穿作品。一个千态万状,天然之巧,一个生于蛮荒,长于草莽。两个看似有所反差的元素,在王晖笔下并置,呈现出来的却是有致与盎然。王晖用石与兔想表达的,正是对自然与自由的向往,不被束缚。
云石是云端的石头,具体形象取自太湖石。太湖石作为中国四大名石之一,历代都被遵奉。中国文化是一个崇尚自然的文化,石头被认为是代表混沌自然的元气。晋人孙赞《石人铭》说石:“大象无形,夭气为母。杳兮冥兮,陶冶众有。”其中的“杳兮冥兮”说的是“道”。而“众有”讲的是万物。“陶冶众有”讲成白话,就是集自然灵秀所在石头以本真感化大千万物。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古人的诸多行动,也都以“道法自然,师法自然”为宗旨。历代就不乏以太湖石自喻的君子。为什么呢?让我来列几个文献,《周易・豫》 六二丈辞讲:“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淮南子・ 说林训》 :“石生而坚,兰生而芳,小有其质,长而愈明”。唐代的白居易写了这样一首《太湖石》 :“天态信为异,时用非所任。磨刀不如厉,持帛不如砧。何乃主人意,重之如万金。岂伊造物者,独能知我心。”以上都是在说石头象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高贵人格。中国古代文化人的引石自喻,入诗入画,表明他们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人格精神。因为不自由,因为禁锢,因为高压,才会有向往。
而野兔,似乎极少出现在传统的花鸟作品中。这是王晖的巧妙之处。她以当下的目光,一反常规图式,把花鸟题材从幽暗泛黄的程式里移到了今天的视野之下。为什么工笔就一定要画玉兔呢?要说自由,野兔自然比圈养于庭院深深的玉兔更有话语。在王晖作品里,完全用个人化风格处理丝毛的野兔,机敏异常,以一种炯炯的目光和矫健的姿态自在游走。正好与太湖石,一动一静。动静之中,自由彰显。
在构图方式上,王晖也与传统有很所差异,既不是之字形构图,也不是叠层式构图,她的作品大多采用的是中轴式构图,明显是吸收了油画和摄影的构图经验。成长是人生最好的导师,我们所经历的,必然是滋养我们成为世间独一无二的自己的苦药。印证在王晖创作探索中的,便是她早年曾从事视觉设计的工作,这一经历导致了她现在面对工笔,所用的是一种中西结合的视角。她用自己的方式,处理程式化、图式化两个问题。在破立之间,在精神上,她与古人仍一脉相承的。
上一篇:吴敦(台湾)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