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黑塞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出版社出版,德国,作品黑塞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7.2-1962.8.9)德国作家。1923年46岁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简介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7.2-1962.8.9)德国作家。1923年46岁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黑塞的诗有很多充满了浪漫气息,从他的最初诗集《浪漫之歌》的书名,也可以看出他深受德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以致后来被人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的一个骑士”。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特》、《荒原狼》、《东方之行》、《玻璃球游戏》等。
主要生平及创作
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小城卡尔夫的一个牧师家庭。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1891年,他通过“邦试”,考入毛尔布隆神学校。由于不堪忍受经院教育的摧残,半年后逃离学校。这期间他游历许多城市,从事过多种职业。
在比较广泛地接受东西方文化熏陶之后,1904年,黑塞发表了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一举成名,从此成为专业作家。这一年他与玛丽结婚,移居巴登湖畔,埋头写作,1906年发表了长篇小说《在轮下》。这一时期的创作以浪漫主义诗歌、田园诗风格的抒情小说和流浪汉小说为主,作品洋溢着对童年和乡土的思念之情,充满对广大自然和人类的爱,同时也表现了青年人的精神苦闷与追求。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黑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醉心于尼采哲学,求助于印度佛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并对荣格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这时期的长篇小说有《克努尔普》(1916)、《德米安》(1919)、《席特哈尔塔》(1922)、《荒原狼》(1927)和《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等。这些书深受西方读者的喜爱,得到极高的评价,其中《荒原狼》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
30年代后,法西斯在德国猖獗,黑塞对社会前途陷入深深的怀疑与绝望之中,但他仍不倦地从东西方宗教与哲学中寻求理想世界,《东方之行》(1932)、《玻璃球游戏》(1943)正是这一时期追求与探索的结晶。
黑塞被雨果·巴尔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这说明他在艺术上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他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细腻;由于受精神分析影响,他的作品着重在精神领域里进行挖掘探索,无畏而诚实地剖析内心,因此他的小说具有心理的深度。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黑塞获诺贝尔文学奖。
影响及国内译介
1962年黑塞逝世,但他的生命在作品中延续着,影响着世界各地一代又一代人,百年不衰。黑塞的作品迄今已被译成五十三种语言,有七百四十二种译本,仅在印度,《席特哈尔塔》就被译成了十二种方言。
二次大战后,美国文坛霸主一直是海明威。然而自六十年代中起黑塞渐渐取代了海明威,一时成了美国大众的文学拜偶像。特别是《荒原狼》,它在问世差不多半个世纪后在美国掀起一股“狼潮”,甚至有的摇滚队也取名“荒原狼”(今年这个队将在黑塞纪念活动期间去德国演出)。一些离经叛道的年轻人在小说主人公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哈勒尔成了他们的楷模与偶像。
此外,黑塞也跨出了西方文化圈,在东方同样受到读者的爱戴。黑塞在日本的影响非常大,甚至被某些日本人称“追求真理的英雄与先驱者”,他的作品在那里深受读者欢迎,读者还成立了赫尔曼·黑塞协以系统研究他。一位日本青年在给黑塞的信中告诉他:
“我越是读它们(指黑塞的作品),越是发现自己在这些书中。现在我相信,最了解我的人是瑞士,他总在注视着我。”
黑塞作品在我国的评介始于二、三十年代。赵景深曾在《小说月报》上撰文介绍赫塞(黑塞)的《纳尔西斯与哥尔孟》(今译《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黑塞作品的单行本--中篇小说集《青春是美好的》。然而遗憾的是黑塞的名字从此销声匿迹,对他作品的翻译评论中断了十年。
1946年黑塞获得诺贝尔文奖后,许多国家都出现了“黑塞热”,然而在中国黑塞却没“热”起来,对他的关注只是个别现象。当时的文学期刊上只发表了为数不多的黑塞作品译文,大多是从世界语转译的。
选段《获得教养的途径》选入高中课本。
生平年表
1880年(3岁)
妹玛尔拉出生。1953年他曾写过《为了玛尔拉》一文,以回忆不幸而死的妹妹。
1881年(4岁)
随父母移居瑞士巴塞尔,父亲在此担任教会学校的老师。他曾以《乞丐》这篇文章,叙述在巴塞尔时代的事情。
1882年(5岁)
弟汉斯出生。“美丽的青春的”弟弟,是游戏天才,但不喜欢读书,渐渐对生活失去自信而自杀。《追忆汉斯》中,有详细的记载。这一年,写出像诗的东西,记在母亲的日记里。
1984年(7岁)
进入巴塞尔的密逊小学。
1886年(9岁)
黑塞一家再次回到卡尔夫。到十三岁为止,就读于卡尔夫小学和拉丁语学校。《在轮下》、《德米安》、《童心》、《回忆少年时》,皆以此四年的少年时代为小说的题材。
1890年(13岁)
进格平根拉丁语拉丁文学校学习,准备参加符腾堡州一年一度的“邦试”。拉丁语学校以拉丁语为主,相当于中学乃至高中。描写此类学校生活的作品有《拉丁语学校生》。
1891年(14岁)
7月,以优异成绩考入毛尔布隆神学院,过着不愉快的寄宿生生活。在《车轮下》详细记载从拉丁语学校到神学院这一段生活。此外,关于毛布农神学校的作品有《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玻璃球游戏》等。
1892年(15岁)
3月逃出神学院。父母悲叹万分,但祖父赫尔曼·根德尔特却欢迎他说:“听说你去天才旅行了。”所谓天才旅行是学生用语,指的是学生的反抗行动。其后,他被带到牧师布鲁姆哈鲁特的身边,因神经衰弱自杀未遂。在哥宾根的巴奥教育、谢尔牧师的指导下逐渐恢复。
1893年(16岁)
同年进巴特坎施塔特高等学校。从高等学校退学。
在埃斯林根当书店店员,三日后又逃出。担任父亲的助手,借读书消磨忧郁的日子。
祖父赫尔曼·根德尔特去世。他受到祖父极大的精神感化,以《祖父》为题写了一篇文章。
1894年(17岁)
6月在卡尔夫的佩罗特钟楼大钟工场当学徒工,其工作是磨钟塔时钟的齿轮。
1895年(18岁)
跟姐姐学英语。
10月在图宾根的赫肯豪尔书店当学徒,开始埋头研究十八、十九世纪的文学。
上一篇:朱生豪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