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张若虚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吴中张若虚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闻一多的理解与误解
现代学者、诗人、民主斗士闻一多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于西南联大任教,对唐诗作过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他在《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对张若虚的《春江》诗推崇备至,作了高度评价。他在引了张诗的前8句之后,不由地赞美道:“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渎亵。”他在逐句剖析了张诗的最后12句之后又一次赞美道:“诗中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有了《春江花月夜》这样一首宫体诗,”“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后也就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从估计的。”这是闻一多先生对张若虚《春江》诗独到的理解和崇高的评价。 对于闻一多先生对张诗的理解和评价,现当代文坛持肯定态度,认为是丰富了王�]运所谓“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结语的内涵,深化了对此诗的哲学与美学价值的认识和理解,再次提高了张诗的历史地位。当然,李泽厚先生对闻一多的理解也提出过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如果说盛唐的李白代表青春,那么初唐的张若虚则代表少年。当代学者程千帆先生则认为,王�]运先生和闻一多先生把张若虚的诗归为“宫体诗”,是“宫体之巨澜”,“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这些说法是不对的。程先生说,“在历史上,宫体诗有它明确的定义”,其内容是“上乎衽席之间”,“思极闺闱之内”,而风格是“轻靡”、“妖艳”。始作俑者是南梁太子萧纲及其周边的宫廷文人。闻一多先生自己也认为:“宫体诗又当指以梁简文帝为太子时的东宫及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几个宫廷为中心的艳情诗。”因此,程先生认为,“宫体诗和另外大量存在的爱情诗以及寓意闺闱而实别有托讽的诗是有本质上区别的,在描写肉欲与纯洁爱情所使用的语言以及由之而形成的风格也是有区别的,不应混为一谈”。 诚然,从《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来看,陈后主所撰的《春江花月夜》歌辞,无疑属于宫体诗,但现已不存,无从考证和评价。而且隋炀帝所作的《春江花月夜》二首已经呈现出非宫体诗的面貌,到了初唐,张若虚作《春江花月夜》,又大大超越了隋炀帝等人的诗作,虽用旧题但写出了新意,没有了宫体诗的“轻浮绮靡”的踪影,又怎么能把张若虚的诗还归为“宫体诗”呢?因此,程先生认为,这是闻一多先生给后人留下的一种“不能不加以澄清的误解”。而笔者也认为,闻一多先生在《唐诗要略》一文中所言,张若虚这首诗“作于湖南青枫浦,潇湘”的说法,可能是望文生义,同样值得商榷。但不管张若虚的这首诗作于何时何地,从扬州走出去的这位诗人,一定从当年扬州春江花月夜的美好记忆中,获得了创作灵感,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张若虚 - 吴中四士
在唐诗中,多以诗歌内容和风格划分流派,如边塞诗人,山水诗人,田园诗人等等;而吴中四士,则是以地域相同来称谓同一时期的四位诗人的,他们都是江浙一带的人.古时这一带属吴郡,贺知章,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张旭,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市)人;张若虚,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包融,润州延陵(今江苏省丹阳市)人.四人因此被后人称为"吴中四士".他们的诗歌都写得清新婉丽,自成风格.除包融外,都有名诗传世.张旭,唐著名书法家,诗人.字伯高,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市)人.初为常熟尉,后任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与李白友善.工书法,尤精草书.喜欢喝酒,每当大醉后,便高声喊叫,发狂般地奔跑,然后下笔,有时竟以头发蘸墨而书,时称"张颠".与李白的诗歌,裴�F的剑舞并称"三绝".亦能诗,长于七绝.所存六首写景之作意境清丽深幽,别具一格.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李显神龙年间与贺知章等人都以吴越名士,扬名京都.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初年又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号称"吴中四士".《全唐诗》存其诗仅二首.一首《代答闺梦》,成就一般;一首《春江花月夜》却独具特色,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清末王凯运评此诗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陈兆奎辑《王志》卷二《论唐诗诸家源流一答陈完夫问》),较为公允地指出了它的源流、地位和影响。
事迹附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又《张若虚事迹考略》(见《胡小石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可资参考。
包融:生卒年不详,润州延陵(今江苏省丹阳市)人.与于休烈,贺朝,万齐融为"文词之友"开元初,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皆有名,号"吴中四士".张九龄引为怀州司马,迁集贤直学士,大理司直.子包何,包佶,世称二包,各有诗集.包融仅存诗八首,载《全唐诗》里.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一字维摩,号石窗,晚年更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其排行第八,人称“贺八”。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证圣元年(695)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转太常少卿、集贤院学士。开元十三年(725)擢礼部侍郎,宫至秘书监。故人称“贺秘监”,又简称“贺监”。天宝三年(744)辞官还乡为道上,建千秋观以隐居其内,未几卒,享年86岁。
贺知章少时以诗文闻名,神龙年间(705―707)已名扬京城。开元初年与吴越人包融、张旭、张若虚以诗文齐名,世称“吴中四士”,亦称“吴中四友”、“吴中四杰”。贺知章邕容省闼,高逸豁达,为一代清鉴风流之士。尤喜好在饮酒中乘兴书写诗文,直到纸尽方止。曾与张旭、崔宗硅《海录碎事》亦将其与陈子昂、宋之问、孟浩然等人并称为“仙宗十友”。贺知章还与张旭情投意合,交往甚密,又为姻亲,故时人也常以“贺张”称之。两人也经常同游,“凡人家厅馆好墙壁及屏障,忽忘机兴发,落笔数行,如虫篆飞走,虽古之张(芝)、索(靖)不如也。好事者供其笺翰,共传宝之”。(施宿《嘉泰会稽志》)
贺知章以草书名世。 《述书赋》中赞其草书“落笔精绝”,“与造化相争,非人工即到”吕总《续书评》则以为“纵笔如飞,奔而不竭。”李白在《送贺宾客归越》诗中将其喻为王羲之,有言“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卢象《送贺监归会稽应制》诗“青门抗行谢客儿,健笔违羁王献之。长安素娟书欲偏,工人爱惜常保持。”则喻其为王献之。当时人们还将其草书与秘书省的落星石、薛稷画的鹤、郎馀令绘的凤,合称为秘书省“四绝”。然而贺知章的书法存世极少,现可见的草书作品只有《孝经》,其用笔酣畅淋漓,点画激越,粗细相间,虚实相伴;结体左俯右仰,随势而就;章法犹如潺潺流水一贯直下,充分地体现了他那风流倜傥,狂放不羁的浪漫情怀。贺知章的草书,拉开了盛中唐草书浪漫风气的序幕。此外贺知章也擅楷书,有《龙瑞宫记》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