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张若虚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吴中张若虚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张若虚(660年-约720年),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官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号“吴中四士”。诗以《春江花月夜》著名。今仅存诗两首。,
张若虚 - 简要介绍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治所在今江苏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其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
《春江花月夜》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后人评价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足见其非同凡响的崇高地位和悠悠不尽之深远影响。该诗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和"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等皆是描摹细腻、情景交融的极佳之句。
张若虚 - 生平事迹
张若虚,扬州人,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吴中四士,诗二首。《全唐诗》中仅26个字的介绍,使扬州诗人张若虚在诗歌的海洋中沉寂了近千年。但由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的一片奇光中,以及“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千古之问,最终使他也像跃出海面的月亮,光华迷离、清幽动人。于是,这扑朔迷离的月亮诗人和他的月亮诗,终成了“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文化风景,并为后世探询和景仰。
张若虚曾被冷落千年
在唐代,似乎没有张若虚的诗集传世。明嘉靖年间,李攀龙选编的《古今诗删》收录了张若虚的《春江》诗。是金子总有闪光时。等待了将近一千年,张若虚及其杰作的命运才开始扭转。 张若虚这个名字,对于当今的诗歌爱好者来说,并不陌生。他的《春江花月夜》(以下简称《春江》诗),更是令人耳熟能详。然而,对于张若虚其人其事,人们知之甚少,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史料只有清《全唐诗》第117卷26个字的介绍:“张若虚,扬州人,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吴中四士,诗二首。”而在《旧唐书・艺文志・贺知章传》中也只附带了6个字:“若虚,�贾荼�曹。” 张若虚的生卒年不详,有些典籍(如余冠英、王永照作序的《唐诗选》),将他的生卒年定在约公元660~720年,即唐高宗龙朔至玄宗开元初,大约活了六十岁。至于《全唐诗》所说他与贺知章(越州永兴人,今浙江萧山)、张旭(苏州人)、包融(润州延陵,今丹阳人,一说湖州人),号“吴中四士”,只能说明他们诗名相当而驰名京师,籍地相邻而并称四士。 张若虚,不仅他的生平事迹少之又少,而且他的诗作也长期湮没无闻。在唐代,似乎没有他的诗集传世。从唐至元,他的《春江》诗几乎无人所重。据文史学家程千帆先生考证,今存唐人选唐诗十种、唐人杂记小说,宋代《文苑英华》、《唐文粹》、《唐百家诗选》、《唐诗记事》,元代《唐音》等唐诗选本,均未见他的诗作。不仅唐诗选本无载,而且在由唐至明的二十余种诗话中也无一字提及。最早收录他的《春江》诗的本子,是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共收《春江花月夜》同题诗五家七首,张若虚一首也在其中。然而这仅仅是作为乐府宫体诗收录的。直至明人杨高��《唐诗正声》选本,仍然没有把他的诗选在“正声”之列。然而幸运的是,张若虚的《春江》诗总算从唐代起被保留下来了。 是金子总有闪光时。但等待了将近一千年,张若虚及其杰作的命运才开始扭转。明嘉靖年间,李攀龙选�《古今诗删》收录张若虚的《春江》诗以后,万历年间的三种选本《唐诗所》、《唐诗解》、《唐诗归》,崇祯年间的《删补唐诗脉笺释会通评林》七言古诗、《石仓历代诗选》,明末成书的《唐诗镜》都选录了此诗。最早提及张若虚及其诗的诗话,是成书于万历年间的胡应麟《诗薮》。及至清代,张若虚的诗声似乎更好些,有关唐诗的重要选本,如成书于康熙年间的季振孙《唐诗》、徐增《而庵说唐诗》、《御制全唐诗》(卷十九和卷一一七),成书于乾隆年间的沈德潜《重订唐诗别裁》、管世铭的《读雪山房唐诗钞》等等,都收录了他的《春江》诗,有的还附录有关此诗的评论。
孤篇盖全唐的由来
清末学人王�]运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正是有了王氏的这一评语,以后才有了“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盖全唐”或“以孤篇压倒全唐”等不同的评价。 综上所说,张若虚及其杰作《春江》诗,在明代以前,其命运是坎坷的、可悲的。从唐至元,他被冷落了好几百年,究其原因,就不能不联系到诗坛对“初唐四杰”的评价过程以及张若虚与“四杰”诗风的关系。 “初唐四杰”,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诗人。《旧唐书・文苑传上》云:“海内称王、杨、卢、骆,亦号四杰。”这一记载表明,“四杰”代表着初唐风会,被后人公认为诗坛的一个流派。他们的诗风在古诗向律诗的过渡中起了开拓作用。张若虚虽不在四杰之列,但他的诗风被认定为四杰流派是没有疑义的。胡应麟《诗薮》内篇卷三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流畅婉转,出刘希夷《白头翁》之上,而世代不可考。详其体制初唐无疑。”清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五则直截了当地言明张若虚的诗“犹是王杨卢骆之体”。由此观之,张若虚的诗名是与四杰联系在一起的,与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四杰生活的初唐时期,诗坛对于六朝轻靡之风有所改良,但仍未脱齐梁余习。后来陈子昂登上诗坛,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气概对齐梁诗风进行了猛力的抨击。他的诗风被韩愈赞为:“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荐士诗》)。陈子昂在诗坛地位的上升,自然使四杰的地位有所下降,以至当时有人全盘否定四杰。对此,杜甫后来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然而韩愈对陈子昂的推崇,对晚唐以至宋代诗坛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至元明,几百年来,“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思潮始终占据上风,“初唐四杰”这一流派就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直到明正德年间,文学家何景明才第一次把“初唐四杰”提出来重新评价其历史地位和美学价值,他甚至过激地认为,杜甫的诗“反在四子之下欤”。何景明的这个观点,虽然不被明清诗坛所接受,例如清代诗坛领袖、扬州府推官王士祯就不同意何景明的观点,他说:“接迹风人《明月篇》,何郎妙悟本从天。王杨卢骆当时体,莫逐刀圭误后贤。”但由于何景明在文坛的影响,他的“妙悟”无疑会对提升四杰的历史地位产生重要影响。 明清以来,随着“初唐四杰”地位的提高,张若虚的《春江》诗也越来越受到文坛的重视和诗家的好评。明代钟惺、谭元春《唐诗归》卷六:“浅浅说去,节节相生,使人伤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读,读不能厌。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清毛先舒《诗辩坻》卷三:“张若虚《春江潮水》篇,不著粉泽,自有腴姿,而缠绵蕴藉,一意萦纡,调法出没,令人不测,殆化工之笔哉。”及至清末,学人王�]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大胆地指出,这篇杰作之于四杰歌行,实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在《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时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王氏的这一评语极大地提高了张若虚在诗坛的地位。仅以一篇诗而被尊为“大家”,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正是有了王氏的这一评语,以后才有了“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盖全唐”或“以孤篇压倒全唐”等不同的评价。 “有了《春江花月夜》这样一首宫体诗,”“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后也就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从估计的。”这是闻一多先生对张若虚《春江》诗独到的理解和崇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