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周而复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而复,书法,文艺周而复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周而复 - 书法家
周而复不仅以小说著称,而且还是老一辈书法家。他在任文化部副部长期间,还参与领导成立中国书协和建立各省、市书协分会的工作,并先后担任中国书协副主席和中国书协顾问等职。 从童年时代读私塾开始,他就在父亲和业师朱华的严格指导下学习书法,先后临习过颜、柳、欧、赵和二王的大量碑帖,并长期涵泳于欧、王之中。幼时家贫,无钱购买纸砚,他就经常蘸着清水在一块大方砖上练字。他酷爱文学,喜读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人的作品,从而为其日后的文学创作和书法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0年代初,他进入上海光华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同时开始从事写作,结识了鲁迅、茅盾等人,并参加左翼文艺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一直到新中国成立都未停止对书法的研究与学习。建国后,工作很繁忙,不能够经常书写,于是他就利用休息时间来读帖。“观千剑而后识器”,周而复正是通过对历代碑帖的阅读,将其中有益的精华化为自己的笔墨语言,“会通于意态之际”(明・项穆),从而达到广览博收、取精用弘的目的。他的书法,过去不轻易示人,也鲜为人知,还是在他担任中国书协副主席以后,由于经常参加和主持一些书法活动,同时也总不时地关心着中国书协的工作,并抽出时间来参加一些会议,大家才从笔会、电视和书法杂志及报刊上见到他的书作,于是很快被他书法的意趣所吸引,以至于长期以来,国内外求书者络绎不绝,令他应接不暇。周而复的书法从小篆、楷书、章草、行书到草书诸体均能,尤以楷、行书为主。他的书法结构严谨,欹侧而取姿美;笔法方折,纤劲而达清秀;结体或大或小,或简或繁;笔画或仰或俯,或轻或重,形成了节奏明快、骨力洞达、肌腴筋健、刚劲蕴藉的艺术特色,并具有浓郁的书卷气息。对于周而复的书法,中国许多著名书法家都有过高度评价。郭沫若在写给周而复的信中说:“你的字满好,逼近‘二王’。”同时又不无自谦地写道:“在善书者之前,呈献孩儿体,尤觉手软,真正贻笑大方了。”茅盾在收到周而复的书法作品后复信云:“兄之书法实胜于我,投之木李,报以琼琚,我有奢望焉。”赵朴初在《周而复书琵琶行》一书出版时题诗云:“欧书端严可南面,气清骨重胎羲献。白公长歌千载传,琵琶实胜长生殿。君以欧书书白诗,开卷乍似移船见。心听莺语与流泉,恍睹轻拢而慢捻。诗乎书乎消息通,今古相看两不厌。”启功在《次朴翁韵奉题一首》中也云:“周书下笔开生面,不数江东羲与献。神清骨秀柳当风,实大声洪雷绕殿。”这些都非常生动地道出了周而复的书法艺术特点。 古往今来,一些有成就的书法家,往往又是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文人和学者,周而复也是这样一位书法家。他的书法成就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游历世界各地、饱览名山大川实地考察的见闻。长期以来,这多方面的知识和自身的艺术修养也就自觉不自觉地融入到书法创作之中,从而其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书法格局。同时,这也是其作品呈现浓郁书卷气息和内涵丰硕、意味隽永的主要因素。周而复在书法创作时还非常注重作品的文学性,他将自己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对生活的热爱都融入到自己的书法创作中去,追求和创造作品的意境美,使之与书体形式相统一,从而使书法更富内涵,且具时代气息。他书法作品的内容大多为自作诗词,格调高昂、激情豪放,富有强烈的感染力。这些书法作品的内容,也是他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书法水乳交融,相互辉映,斑斓夺目。在担任文化部副部长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期间,在对外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中,周而复总是不遗余力地倡导书法这门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并先后多次率中国书法代表团到日本访问,交流书艺,以加强两国人民间的友谊。多年来,他曾出访亚、非、欧、美和大洋洲,足迹遍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每到一处,他总是深入了解中国与各国之间的书法交流历史,积极促进书法艺术的交流,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周而复 - 周而复与包立民
周而复第一次到包立民家里,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同时邀请的还有两位老报人、老作家。一位是香港老报人罗孚,曾主编过《新晚报》,与周而复相识但不太熟,他比周年轻,也近古稀之年。另一位是京城老报人陈凤兮,她是法国文学翻译家金满成的夫人,担任过何香疑的秘书,被金满成的老同学陈毅戏称为“小京官”。她比周而复年长九岁,时年85岁,与周相知却不相识。他们都是聂绀弩的老朋友,可以说,他们是因聂诗而相识,又因聂诗而相聚。谈诗之余,包立民取出了一部当代美术家自画像的册页,封套是山水画家何海霞题签的《百美图》。册页中已有贺友直、林锴、黄苗子、尹瘦石、叶浅予、陆俨少、崔子范、何海霞八人的自画像,并有画家的自题或友人题的打油诗词。这些打油诗词,多抒发像主甜酸苦辣的艺术人生,明眼人一看便能辨出个中况味,他们不仅是聂诗的拥赏者,而且题写的诗词也与聂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此包立民萌生广征美术家自绘漫画像并附打油诗的灵感。他把《百美图》的创意向三位老作家讲述了一遍,并请他们一一传阅。 包立民知道周而复不仅是小说家,而且是书法家,他的行草长卷《琵琶行》曾博得书坛大家启功、赵朴初的赞评。包立民见他饶有兴味地翻阅自画像诗,忽发联想,如果在册页前的空白引首处,请他为今后出版或展出的《百美图》题一首评赞。包立民把这个想法说了出来,周而复听了不以为忤,十分爽快地说:“好啊,不过我无曹子建七步成诗之才,要带回去慢慢推敲。”不久他电话告知诗已题好,等包立民取来一看,在引首处,周而复题了一首《点绛唇》小令,词曰: 描绘神州,万千人物出君手。 不分美丑,尽比花和柳。 自写真容,称诵时人口。 实难朽,画情诗趣,百美醇如酒。1997年,《百美图》由山东画报社出版社出版。周而复第二次来到包立民家是1996年深秋。他们一同赴甬参加“巴人文学研讨会”。会后,周而复邀包立民一起游雁荡山名胜,又在温州参观了驰名全国的小百货市场,包立民购了一套落地灯具。回京后,因携带不便,周而复嘱咐前来机场接他的司机,先顺道送包立民回家。车到楼前,周而复本可以打道回府。可是他带着李秘书非要上楼。当时包立民家中来了两位远道亲戚,事先没有准备,客厅没有收拾。他却一点也不介意,走进客厅,坐在沙发上,与远道亲戚聊了起来,像与家里人聊天一样,十分平易近人。最后一次周而复到包立民家中是2000年冬日。包立民乔迁新居,从三元里搬到和平里,由小三居扩充到中三居。周而复听说后,一定要去看看,同时去的还有中国工人出版社的编辑刘岚。刘岚是《周而复六十年文艺漫笔》的责编,穿针引线者就是包立民。这一年周而复又将百余万字的《往事回首录》交付刘岚,所以带了刘岚一起前来祝贺乔迁之喜。包立民妻子听说86岁的周老不怕六楼没电梯,来到家中,十分感动。周而复的住房比包立民大得多,五室两厅――客厅、餐厅,除二厅不设书柜,每间房间(卧室也不例外)都放有书柜,此外,过道走廊里还有一面墙的书柜,书的种类排列得很有规律。据周而复说,夜间他要找书,不用开灯,摸黑也能找到。周而复留包立民吃过好几顿饭,饭菜是阿姨事先烧好的,放在微波炉里加热一下,冷盆熟菜是现成购得的,只有一道汤,是周而复请客的保留节目――干丝海米汤,其味鲜美,是周而复亲自做的。上一篇:俞大彩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