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周而复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而复,书法,文艺周而复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周而复周而复,原名周祖式,祖籍安徽旌德,1914年元月3日出生于南京,自幼受庭训,入私塾,为文化部原副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著名作家、于2004年1月8日23时20分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90岁,
周而复 - 生平简介
20世纪30年代,周而复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参与创办《文学丛报》,刊登鲁迅、胡风等人文章。在“左联”小说委员会出版的《小说家》担任编委。1936年,签名参加以鲁迅为首的“中国文学工作者宣言”,发表对时局的看法和文学主张;参与发表“中国诗歌工作者协会宣言”,呼吁团结抗战。同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夜行集》,郭沫若同志为该诗集作序:“这是在重重的压迫之下压得快要断气的悲抑的呼息。这儿也活画了一张忧郁而悲愤的时代相。”1938年,周而复同志在上海光华大学英国文学系毕业,旋赴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任文学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193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作为边区文协与八路军总政治部派遣前方文艺小组第五组组长,赴晋察冀民主抗日根据地参加战斗生活,和八路军战士一起反“扫荡”,参加百团大战等战斗,记录了许多生活素材,写了不少短小的报告文学和短篇小说。
1943年,周而复同志在延安参加整风学习。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鼓舞下,创作了秧歌剧《牛永贵受伤》(苏一平选曲填词),话剧《子弟兵》,报告文学《诺尔曼・白求恩片段》、《海上的遭遇》等。1944年在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上,被授予“模范文艺工作者”称号。1944年冬,调到重庆新华日报社工作,编辑党的机关刊物《群众》周刊。期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第十三粒子弹》等。
抗日战争胜利后,周而复同志以新华社、《新华日报》特派员身份,随军调处赴各地采访,及时写出长篇报告文学《随马歇尔、张治中、周恩来三将军巡视华北记》,在《新华日报》连载。创作、出版了报告文学《东北横断面》、《松花江上的风云》和《晋察冀行》。1946年后,他历任香港中共华南分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副书记。主编《北方文丛》,介绍、出版解放区文艺作品,这些作品在国民党统治区和香港,并通过香港向南洋一带发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工作之余创作了长篇小说《白求恩大夫》、《燕宿崖》和中篇小说《西流水的孩子们》,出版短篇小说《高原短曲》、《翻身的年月》等。1949年5月后,周而复同志历任华东局统战部秘书长,上海市委统战部第一副部长,上海市政府交际处处长、人事局副局长,上海市政协党组书记,华东局与上海市委外宾接待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上海分会秘书长等职。他广泛团结各界人士,阐述党和政府统战、工商、文艺、宗教政策,恢复发展生产。1950年,参与创办《群众文艺》半月刊,普及文艺,培养工农兵作家。1951年,作为“五反”工作队员,参加了"五反"工作。这一时期他出版杂文集《北望楼杂文》、文艺评论集《新的起点》、散文集《歼灭》等。
1954年秋,在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下,周而复同志参加中国政府文化代表团,成功出访印度、缅甸和印度尼西亚。将访问三国所写散文,编为《东南亚散记》出版。1955年起,先后任上海市政府文艺办公室副主任、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主管文艺工作。参与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大型文艺双月刊《收获》。1958年,率中国杂技艺术团访问阿根廷、巴西、乌拉圭和智利,历时10个多月,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任务,增进了中国与拉美国家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撰写了《永恒的光辉》,《危地马拉的仇恨》等。出版了中短篇小说集《山谷里的春天》。
1959年后,周而复同志历任对外文委委员、党组成员,兼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中日友协和中拉友协副会长。先后率中国代表团出访日本、墨西哥、古巴等国。期间写了报告文学《长良川畔》,《在古巴前线》等。出版了散文集《火炬》、散文游记《航行在大西洋上》和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第1、2部。
“文化大革命”期间,周而复同志遭到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长期迫害,失去自由达7年之久。他旗帜鲜明,立场坚定,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粉碎“四人帮”后,周而复同志先后当选为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兼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1978年12月,任文化部副部长,分管对外文化交流工作。1981年2月,任对外文委副主任。1983年3月,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先后率中国政府或友好代表团,访问五大洲数十个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或友好工作,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79年后,周而复同志出版了《上海的早晨》第3、4部,散文《掠影集》、《怀念集》,文艺评论《文学的探索》和《周而复选集》(第一卷)。从1987年至1994年,出版了长篇小说《长城万里图》(6卷)。期间还出版了书法集《周而复书琵琶行》、《周而复书法作品选》;散文集《浪淘沙》、《欧美风情录》;报告文学集《难忘的征尘》。1997年至2000年,陆续出版了长篇叙事诗《伟人周恩来》(1-4部)、杂文、文艺评论集《60年文艺漫笔》和《周而复散文集》(4部)。近年出版了书法集《周而复书屈原离骚》、《周而复研究文集》、《往事回首录》和《周而复文集》等。1943年,周而复在延安参加整风学习,在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的鼓舞下,创作了秧歌剧《牛永贵受伤》、话剧《子弟兵》、报告文学《诺尔曼・白求恩片断》《海上的遭遇》等。1944年在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上,被授予“模范文艺工作者”称号。是年冬,调重庆《新华日报》社工作,编辑《群众》周刊,参与文艺界统战工作。期间出版短篇小说集《第十三粒子弹》。 抗日战争胜利后,周而复以新华社、《新华日报》特派员身份,随军事调查处赴各地采访,写出长篇报告文学《随马歇尔、张治中、周恩来三将军巡视华北记》。这期间,周而复采访了聂荣臻、贺龙、刘伯承、罗荣桓、彭真等将军及国民党的一些爱国将领和民主人士,并作了大量报道。在东北三省巡访期间,创作出版了报告文学《东北横断面》《松花江上的风云》和《晋察冀行》。1946年后,周而复历任香港中共华南分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副书记,主编《北方文丛》,介绍出版解放区文艺作品。期间创作了《白求恩大夫》《燕宿崖》和中篇小说《西流水的孩子们》,出版短篇小说集《高原短曲》《翻身的年月》。 1949年5月,周而复按党组织指示,带领李达、王亚南、舒绣文、于立群等100多位文化界人士赴北平。之后,随第三野战军进入上海,历任华东局统战部秘书长、上海市委统战部第一副部长、上海市政协党组书记、华东局上海市委外宾接待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上海分会秘书长等职。他广泛团结各界人士,积极宣传党和政府统战、工商、文艺、宗教政策。1950年,周而复参与创办《群众文艺》半月刊,普及文艺,培养工农兵作家。次年,作为“五反”工作队员,在上海一个棉纺厂和商店参加“五反”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为创作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奠定了基础。 1954年秋,在周恩来总理指示下,周而复参加中国政府文化代表团,成功出访印度、缅甸和印度尼西亚,出版了《东南亚散记》。1955年起,周而复先后任上海市政府文艺办公室副主任、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主管文艺工作。参与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大型文艺双月刊《收获》。1958年,率中国杂技艺术团访问阿根廷、巴西、乌拉圭和智利,增进了中国与拉美国家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撰写了《永恒的光辉》、《危地马拉的仇恨》,出版中篇小说集《山谷里的春天》。 1959年后,周而复历任对外文委委员、党组成员,兼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中日友协和中拉友协副会长。先后率中国代表团出访日本、墨西哥、古巴等国。期间写了报告文学《长良川畔》《在古巴前线》等。出版了散文集《火炬》、游记《航行在大西洋上》和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第一、二部。 周而复1978年12月起,先后任文化部副部长、对外文委副主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率中国政府或友好代表团,访问五大洲数十个国家进行文化交流。为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兼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 1979年后,周而复出版《上海的早晨》第三、四部,散文《掠影集》《怀念集》,文艺评论《文学的探索》和《周而复选集》(第一卷)。从1987年至1995年,出版长篇小说《长城万里图》。期间还出版了《周而复书琵琶行》《周而复书法作品选》;散文集《浪淘沙》《欧美风情录》;报告文学集《难忘的征程》。1997年至2000年,陆续出版长篇叙事诗《伟人周恩来》、杂文文艺评论集《六十年文艺漫谈》《周而复散文集》《往事回首录》等。 周而复是一位多产、高产作家,作为中国作协顾问、名誉委员,中国书协副主席、顾问,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常务理事等,对中国文化事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70年的创作生涯中发表、出版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报告文学、杂文和文艺评论等,共计1200万字。多部作品被翻译成日、越、俄、英、意等国文字,许多名篇被收入教科书,拍成影视剧。长篇小说《长城万里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文学奖,陆定一读了前四卷后致信“看了些外国知名小说和中国的知名小说,能和此书相比的不多。这部小说的出版将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周而复书法艺术造诣颇深,郭沫若称其书法逼近“二王”。赵朴初诗赞《周而复书琵琶行》:“欧书端严可南面,气清骨重胎羲献。白公长歌千载传,琵琶实胜长生殿。”启功诗云:“神清骨秀柳当风,实大声洪雷绕殿。初疑笔阵出明贤,吴下华亭非所见。”
上一篇:俞大彩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