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王晓理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女双,冠军,羽毛球王晓理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联赛休战期的一天,潘莉返回北京的王晓理单独叫进自己的房间谈心。起初,晓理觉得这次谈话只是“例行公事”,无非是教练员定期了解队员的想法而已。可聊了没几句,她便心生狐疑:说话一向开门见山的潘导怎么绕起弯子,语气也没了那股坚定果断劲儿。直到王晓理清楚地听见“如果让你和于洋搭档,你有没有心理准备”时,她终于明白了教练找自己谈话的目的。王晓理愣住了,一时不知该怎样回答。虽然此前她或多或少捕捉到一些“风声”,而且自己在联赛中的搭档恰好就是于洋,但真正从教练口中得到拆对重组的信息,晓理还是感觉太突然。
再面对于洋时,一股莫名的压力让她有些透不过气。晓理心里盘算着:这位年轻的奥运冠军成为我的新搭档,我会不会拖人家后腿?从前,她是我学习的榜样和目标,也是比赛中的对手,现在转眼变成同伴,我该怎么做才不会让她失望?而于洋也明白:其实晓理开朗的外表之下有颗敏感的心。她跟杜婧有着太多不同,沟通上需要寻找新的方式。
就这样,对重组结果心照不宣的她们“各怀心事”地度过了整个联赛。表面上,两位姑娘还是大大咧咧,谈笑风生。但涉及到赛场上的问题,王晓理便安静下来,她克制自己不要急于发表意见,只是用心去听于洋的想法和分析,通过这种方式了解未来的新搭档。于洋当然不会强行“撬开”王晓理的嘴巴,而是像剥竹笋似地,自己的想法层层深入,娓娓道来。她知道,晓理需要一段时间消化,她愿意等待同伴的回应。
首度征战
首度征战,新搭档敞开心门
新搭档要有熟悉磨合的过程;老搭档则更有难分难舍的情谊。2010年8月世锦赛前,尽管队里还没有正式宣布拆对重组的决定,但姑娘们早已心知肚明。无论是杜婧/于洋还是马晋/王晓理,都想用一枚世锦赛金牌作为分别的礼物。
命运像个顽童,在最不该嬉闹的时刻和姑娘们开了个玩笑:这两对搭档竟双双打入决赛,隔网而立,争夺彼此都望眼欲穿的荣耀。最终,大赛经验丰富的杜婧/于洋得到了命运的垂青,夺取多年来唯一没有染指过的冠军。而马晋、王晓理则在赛后哭成了泪人。输球只是一部分原因,更重要的是,姑娘们清醒地意识到:分手的大限已经来临。
回到北京后,“唱白脸”的陈其遒果然宣布了决定。他的声音铿锵有力,口吻不容置疑。于洋和王晓理从此算是正式牵手,准备迎接9月中下旬举行的常州大师赛。这是她们搭档后参加的第一个国际大赛,能打成什么样子,两人心里都没底。
如果说王晓理在联赛中一直扮演“倾听者”的角色,那么,到了常州大师赛,对战术的针对性要求更高,她终于“憋”不住了。此时,于洋也看出同伴的心思,她非常渴望听听晓理的想法。但她们毕竟正式配对,又是打国际赛,两人一时间都不知道话该怎么说出口。
最初那两场球,她们打得很保守,遇到问题首先想的是能不能靠自己的能力解决,而不是找同伴一起协调。用陈其遒的话来说:“她俩全在打个人能力,配合在哪儿呢?不是找两个水平高、能力强的球员凑在一起就叫‘强强联合’了。”
随着比赛的推进,对手的实力越来越强。于洋和王晓理实在绷不住了。她俩也记不清究竟是谁先捅破了这层窗户纸,只记得话题像决堤洪水,来势汹汹,滔滔不绝。一开始,她们还只是浅浅地说些个人想法,慢慢地深入细化,就到了说出“为什么我会这样出球”,“为什么选择打这个点”,“什么情况下我会有这样的心理”,“我下一拍应该怎样准备”等细节的程度。
这次敞开心扉的谈话一直持续到凌晨四五点。此后,于洋与王晓理的配合逐渐多了起来,让教练和队友耳目一新。
携手亚运
携手亚运,好姐妹彼此信任
拿下常州大师赛冠军后,于洋、王晓理又在日本折桂。两站公开赛的历练,使新搭档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于洋发现,每当王晓理情绪不好或者精力不集中时,她打出的球就会漫无目的,“有点跟着感觉走,球从哪来就回哪去”。凭着她对搭档的认知,如果是在比赛中遇到这样的问题,“能侃”的于洋反而变得沉默了,她会让晓理自己去思考。因为通过这段时间的交流,于洋深知王晓理极不喜欢在盲目的时候听同伴“大放厥词”,讲个没完。待到晓理想明白了,她便会第一时间找于洋聊天。一来二去,两人就在越来越多的促膝长谈中建立起强烈的信任。
转眼来到11月,正当两位姑娘决意在广州亚运会上有所作为时,小小的意外却发生了。
从运动员村到天河体育中心羽毛球馆大约需要50分钟的车程。就在中国女团迎战韩国女团的前一天,爱睡觉的于洋在大巴车上“眯瞪”了一小会儿,起身时只觉得腰里别着劲儿,走到训练场,已经疼痛难忍。一向理智的于洋有些慌了神。她不想错过对韩国的“复仇”之战。要是搁在以前,王晓理可能也会急得团团转。但这次,她却一改往日的冲动,冷静地对于洋说:“别急,你就好好休息吧。”王晓理甚至根本就没考虑于洋不能上场的问题。直觉告诉她,搭档肯定会出现在团体赛上。“就算你没好,站在场上,我一个人也能打!”王晓理的话让于洋很感动。不仅仅因为同伴的安慰,更因为这份信任实在难能可贵。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于洋最终当然像电影里的英雄一般,关键时刻,如有神助,跟王晓理一起携手克敌。不过,在接下来的单项赛中,故事却峰回路转――决赛时,王晓理不慎扭伤了脚踝。这次,轮到于洋来安慰同伴了。
尽管丢掉冠军,但共患难的经历却让两颗心更亲近了。
亚运会期间,于洋和王晓理还经常通过微博沟通。之所以选择这个平台,是因为于洋看到了新搭档与老搭档的不同:晓理很敏感,比较在乎别人的看法。每当看到网上有些不太“客气”的评论,就会不开心。于是,于洋便尝试着在网络这个开放式的大平台上写一些话,来帮助同伴,鼓励同伴。对此,王晓理深表感激。
情到深处
情到深处,知心友宛如“孪生女”
其实,姑娘们都觉得自己挺幸运:两人的性格比较接近,没做搭档前关系就不错,做了搭档,不会有太多的陌生感,沟通起来很顺利,起点非常好。但她们都明白,想要拥有双胞胎一般心有灵犀的默契,还需要很长时间的磨合。除了事业上努力沟通配合外,生活中的情感交流更是少不得。
于洋常说自己记性不好,“有时候朋友,包括媒体让我回忆高兴的事,我都想不起来了。”但和王晓理搭档以来,有一件事令她记忆犹新,那就是给晓理过生日。这是配对以来,自己陪搭档度过的第一个生日。当时她们打完比赛,从国外风尘仆仆赶回北京。由于时间匆忙,于洋没有给晓理准备礼物,只是几个好姐妹凑在一起去KTV唱了一晚上歌。看到晓理开心得像个小孩子,于洋也发自内心地高兴。
古人云: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于洋带着疲惫送来祝福,已然叫晓理颇为感动。她说,我在乎的不是物质,而是这份真情。
正式搭档之后,王晓理感觉于洋不仅在场上包容自己,在场下,更是对自己关照有加。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