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袁崇焕(明末将领)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袁崇焕,宁远,崇祯袁崇焕(明末将领)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袁崇焕(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字元素,号自如(或又字自如),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广州府东莞县石碣镇水南乡(今属广东省东莞市)人。明朝末年的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抗清名将。袁崇焕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进兵部,守卫山海关及辽东;曾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京城保卫战等胜利,并构建了清军难以逾越的“关宁锦防线”。后在己巳之变中,皇太极实施反间计,明帝崇祯中计,把刚刚解了京城之围的袁崇焕下狱,最终将清军从未有过的劲敌,以通敌谋逆的罪名凌迟处死。其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南明永历帝率先为其平反。清乾隆年间,清政府亦为袁崇焕“平反”。现存袁崇焕纪念馆等纪念场所。
,人物简介
袁崇焕(1584―1630)字元素,号自如,广东东莞人,明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1622年,任兵部职方司主事。同年单骑出关考察关外,还京后自请守卫辽东。162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攻宁远城,受炮伤而死,袁崇焕升至辽东巡抚,终因不附魏忠贤,被其党所劾去职。明思宗即位,魏忠贤被诛。朝臣纷请召袁崇焕还朝。1628年袁崇焕被任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7月,思宗召见崇焕,委以重任。
1629年10月,皇太极率十万清兵绕境蒙古,由喜峰口攻陷遵化,兵临北京城下,北京戒严。袁崇焕闻讯带兵两日急行三百里,袁崇焕本应将来犯之敌阻挡在蓟州至通州一线,在此展开决战,以确保京城安全。但当他侦察得知敌兵已经越过蓟州向西进发时,只是率兵跟随,赶到河西务时,又不顾将领反对,率部前往北京,于次日晚抵达广渠门外,大败清军。袁崇焕如此之举,引起北京城外的戚畹中贵的极度不满,纷纷向朝廷告状。1630年,袁崇焕以“通虏谋叛”、“擅主和议”、“专戮大帅”的罪名“磔(zhé)”死。崇焕伏刑之惨情,令人毛骨悚然。1772年,乾隆帝下诏为袁崇焕平反。
人物生平
邵武知县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焕中三甲第四十名,赐同进士出身,授福建邵武知县。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袁崇焕被朝廷任命为福建邵武知县。邵武(今福建省邵武市),位于福建西北部,武夷山南麓,濒临闽江支流富屯溪,为“八闽屏障”。
袁崇焕在邵武知县任上的重要事迹,流传下来的主要有五件:
第一,救民水火。《邵武府志》记载:袁崇焕“素(qiáo)捷有力,尝出救火,著靴上墙屋,如履平地”。
第二,处理冤狱。《邵武府志》记载“明决有胆略,尽心民事,冤抑无不伸”。
第三,关心辽事。夏允彝《幸存录》记载:袁崇焕“为闽中县令,分校闱中,日呼一老兵习辽事者,与之谈兵,绝不阅卷”。袁崇焕了解辽东边事,为后来的军旅生涯,做了初步的准备。
第四,聚会奎英。袁崇焕企盼做一番大事业,就要联络、组织志同道合者,为共同理想而奋斗。袁崇焕在邵武招纳的军人如罗立,后在固守宁远之战中向城北后金军大营,燃放西洋大炮,一炮发中,“歼虏数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第五,题辞高塔。袁崇焕在邵武为民救火、处理冤狱、关心辽事、聚会奎英的文物标志,是他题写塔名的聚奎塔。
塔额中题“聚奎塔”三个字,阴文,颜体,行楷,舒朗,苍劲,刚挺,圆浑,流畅。这方题刻,字迹清晰,完好无损,是至今袁崇焕留下惟一可信的极为珍贵的墨迹与文物。
单骑阅塞
邵武知县袁崇焕任职不久,遵照朝廷的规定,于天启二年(1622年),到北京朝觐,接受朝廷的政绩考核。他利用在京的时机,察视边塞,了解形势,为辽事进行准备。
此时辽东形势,已经越来越危急。辽东经略王在晋分析当时关外形势道:“东事离披,一坏于清、抚,再坏于开、铁,三坏于辽、沈,四坏于广宁。初坏为危局,再坏为败局,三坏为残局,至于四坏――捐弃全辽,则无局之可布矣!逐步退缩之于山海,此后再无一步可退。”意思是:明朝先失陷抚顺、清河、开原、铁岭、辽阳、沈阳,又失陷广宁,丢弃全辽,无局可守。《明史》记载:自努尔哈赤攻陷抚顺以来,明朝在辽东的总兵官,阵亡者共14人:抚顺则张承胤,萨尔浒之战则杜松、刘、王宣、赵梦麟,开原则马林,沈阳则贺世贤、尤世功,浑河则童钟揆、陈策,辽阳则杨宗业、梁仲善,广宁则刘渠、祁秉忠。天启帝惊慌失措,抓住首辅叶向高“衣袂而泣”。京师朝野官员,谈敌色变。张岱在《石匮书后集》中说:“时广宁失守,王化贞与熊廷弼逃归,画山海关为守。京师各官,言及辽事,皆缩�H不敢任。崇焕独攘臂请行。”
袁崇焕在这个明朝关外局势空前严重的态势下,单骑出关,巡视形势。《明史·袁崇焕传》记载:
天启二年正月,朝觐在都。御史侯恂请破格用之,遂擢兵部职方主事。无何,广宁师溃,廷议扼山海关,崇焕即单骑出阅关内外。部中失袁主事,讶之,家人亦莫知所往。已,还朝,具言关上形势。曰:“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廷臣益称其才,遂超擢佥事,监关外军,发帑金二十万,俾招募。
袁崇焕赴任前,往见革职听勘在京的熊廷弼。熊廷弼问:“操何策以往?”袁崇焕答:“主守而后战。”熊廷弼跃然喜。
袁崇焕任职后,上《擢佥事监军奏方略疏》。力请练兵选将,整械造船,固守山海,远图恢复。他疏言:“不但巩固山海,即已失之封疆,行将复之。”当时山海关外广大地域,为漠南蒙古哈剌慎等部占据,袁崇焕便驻守关内。朝廷采纳蓟辽总督王象乾的奏议,对边外蒙古部落实行“抚赏”政策,就是颁发赏银,争取他们同明朝结盟,共同抵御后金。一些蒙古部落首领接受了“抚赏”,辽东经略王在晋令袁崇焕移到山海关外中前所(今辽宁省绥中县前所镇)。王在晋又令袁崇焕往前屯(今辽宁绥中前屯),安置辽民流亡、失业者。袁崇焕受命之后,连夜赶路,丛林荒野,虎豹出没,天明入城,将士都赞叹他的勇敢与胆量。
营筑宁远
天启二年(1622年)三月,王在晋经略辽东,四月有驻守北山的湖广士兵溃逃,袁崇焕杀数人乃定。六月王在晋令袁崇焕移往中前所,监参将周守廉,游击左铺,经理前屯卫事务。袁崇焕当夜出发,次日抵达前屯。夜行荆棘老虎、豹狼中,四鼓入城,将士莫不壮其胆(《三朝辽事实录》)。王在晋甚为倚重,题请升其为宁前兵备佥事。
王在晋当时商议在八里铺筑山海重关,袁崇焕以为不妥,上书朝廷,力争。朝廷命大学士孙承宗亲往视察,六月二十六日,孙承宗抵山海关,驳回了山海重关之请。孙承宗召集关内外众臣公议,阎鸣泰主守觉华,袁崇焕主守宁远。孙承宗实地考察后,认为宁远乃山海天然重关,听从袁崇焕之议。
天启三年(1623年)春,孙承宗令袁崇焕抚哈刺慎各部,令其移出八里铺至宁远,收复二百七十里(《孙承宗年谱》)。孙承宗初令祖大寿筑宁远城,九月又令袁崇焕和满桂前往,袁崇焕定城规模,令祖大寿等督建城。天启四年(1624年),宁远城竣工,逐成关外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