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吴建雄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美国,物理,胡适吴建雄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1944年9月27日费米在华盛顿州汉福得建立的反应堆如期开始运作,原子核连锁反应开头进行得很好,但是几个小时便停止了,过了几个小时又开始进行。主持者费米和挥勒观察到这种现象是与时间相关的一种变化,于是际疑核反应中的某种产物会吸收大部分中子而造成反应停止。吴健雄的老师塞格瑞便告诉他们说,"应该去问吴健雄!"因为塞格瑞知道吴健雄在中子吸收截面方面,做过相当深入的研究。于是他们就打电报给纽约的尼柯斯上校,找吴健雄要那篇在柏克莱实验结果的文章。那篇实验结果文章虽然已在《物理评论》发表了,但吴健雄和塞格瑞已商议好,其中的关键结果要等打完仗才能发表。所以她说:"除非费米、塞格瑞亲口告诉我,否则我不能给你。"尼柯斯上校没办法,只有去找理论组组长莫菲教授。莫菲还约了和吴健雄熟识的黑波斯一起来看吴健雄。他说:"吴小姐,你和我很熟。尼柯斯博士对我们很帮忙,现在洛斯阿洛摩斯要这个资料,是不是可以给他们。"吴健雄于是在黑波斯作保守秘密的保证之下才同意提供那篇实验结果的数据。由尼柯斯开车送吴健雄回到她的公寓,文章早打好了。吴把文章交给尼柯斯,再转送到洛斯阿洛摩斯去。吴健雄这篇关于铀原子核分裂后,产生的氙气对中子吸收横截面的资料,对于"曼哈顿计划"的顺利进展,有相当大的贡献。1945年7月16日,在新墨西哥州的一个沙漠中,人类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它惊人的威力,使人目盲的闪光和巨大的蘑菇状云层,象征一个新时代的降临。三个礼拜之后,投在日本广岛和长崎的两颗原子弹,加快了二次大战的结束。当然,原子弹爆炸所造成的悲惨景象,使包括吴健雄在内的许多参与研制的科学家都有屠杀生灵的罪疚。但也应当看到,在美国发展原子弹的同时,德国也在进行类似计划,如果不抢先完成,万一纳粹德国获得成功,恐怕是一场更大的浩劫。
有人以为,吴健雄对"曼哈顿计划"的贡献,对中国有着难以估量的重大贡献。因为,日本的提早投降,使得中国战场上少牺牲了不计其数的中国人。
吴健雄对于别人问起她做原子弹之事,心中是有伤痛的。谈起原子弹的摧毁性,她也极其痛。她会用近乎恳求的口吻回问:"你认为人类真的会这样愚昧地自我毁灭吗?不,不会的。我对人类有信心。我相信有一天我们都会和平地共处。"
1945年下半年,二次大战结束,战时研究W-止,吴健雄便开始了她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研究工作。她一开始是做p衰变方面的工作。从1945年至1950年左右,吴健雄在衰变这个领域中,连续做出好几个世界一流的工作,解决了当时科学界许多悬而未决的纷争,使她在物理科学衰变的这个繁杂困难领域中享有了实验精准的权威地位。如果说在二十世纪的五十年代左右,有人要问当时的物理界谁是衰变领域的权威专家,吴健雄当是其中的翘楚。
吴健雄虽然实验工作做得既精准又漂亮,但作为一名女性,在以男性为主的物理科学世界中,难免会感到一些性别上的压力,也影响到她在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的教席升迁方面。她从1944年进入哥大,虽然科学工作表现得极为杰出,但是一直到1952年在好几位系内同僚的力争下,才被升为副教授。当时在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的好几位大物理学家,像195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兰姆和1964年获得诺贝尔奖的汤斯,都曾为吴健雄受到的不平待遇叫屈。但吴健雄并不公开谈论这些事情,她只是埋头于手边的工作。
这时的吴健雄在哥大物理系教授原子核物理课程,也有较多研究生跟随她做实验。她不是一个口若悬河的演讲者,至少比起哥大物理系一些有名的物理学家,她不是最会讲课的老师,但在原子物理方面,她是一个开创新境界的先驱者,她课程里讲述的正是她亲身完成的工作,非常扎实和深刻。那时,在原子物理方面并没有很好的教科书,后来吴健雄与物理学家莫兹考斯基合写了一本《8衰变》,1966年出版后被许多物理学生视为经典著作,在罗格斯大学担任理学院院长的库勒说,这本书是一定要念的,念不通这本书的人,最好就不要搞物理。
吴健雄对待学生像是一个严格的家长,她对学生要求很高,对学生的付出也很多。她不像一些物理教授那样高高在上,她总是和学生谈话,谈论物理,偶尔也讨论其他事情。她通常早上八点就到学校实验室,开始一天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至要到晚上七、八点钟才回家,许多时候她更是工作到半夜才回去。她要求学生在实验工作上必须追求完美,要求他们做最精确的测量,最准确的计算,对每一个过程都要一丝不苟。她要求学生从早工作到晚,星期六整天工作,甚至星期日也整天工作,对于不能达到要求的学生,她总是会让他们明白她的失望。
在实验室,吴健雄是一个主宰者,对于学生的不当操作,会毫不迟疑地纠正。有时她也会对学生生气,但并不直接对他们叫嚷,只是走进自己的办公室,不和那个学生说话。吴健雄的中国旗袍装扮,以及她特别强的坚持己见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使她在哥大物理系有了一个"龙女强人"的绰号。尽管学生在私下或背后如此称呼她,但心中决没有什么恶意,因为她是那个年代哥大物理系最具人情味的教授,慷慨而温暖。
1956年物理科学上发生了一个重大的革命,这个革命是为了解决当时物理学上所谓的"之谜"。
0和r这两种粒子,是从宇宙射线撞击一般物质,或者加速器中高能量粒子撞击普通物质的"碎片"中产生的。它们的生命周期很短,会很快地转变成其他生命周期较长的粒子,这在物理学上叫"衰变"。而令科学家困惑的是,0粒子的衰变会产生出两个丌介子,而r粒子衰变则产生出三个丌介子。于是两位华裔物理学家,当时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杨振宁和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李政道,共同提出了一个理论设想,认为过去物理科学上一直以为的关于左右对称的"宇称守恒",事实上在弱作用中是不成立的。这一质疑在当时的科学界是很不被人支持的,因为宇称守恒原本是研究物理的人一致相信的原理之一,对这个物理学基本原理发生怀疑,是非比寻常之举。因此,尽管由于奇异粒子在实验中显现出不可解的现象,引起对于宇称守恒诸多质疑的讨论,但是到最后却并没有许多人真正深入地去探究。但是吴健雄独具慧眼,她立刻看出这一个问题的重要性,并且即刻着手准备进行检验这个理论的实验工作。
那年春天,吴健雄原本已和袁家骝计划好,先到瑞士日内瓦出席一项高能物理会议,然后再到东亚地区去做一趟演讲旅行。为了这趟旅程,他们还订了伊莉莎白皇后号邮轮的票,准备坐船横渡大西洋。正当此时,吴健雄认识到这个实验的重要性,决定马上做一个清清楚楚的检验,袁家骝只好一个人踏上归乡之旅。
在这期间,吴健雄已经为她决意要进行的实验做了相当周全的准备。她在新出的科学文献中了解到原子核科学在C060方面最新发展的知识。由于她的实验是结合原子核实验技术和低温物理的技术,因此吴健雄也积极去了解低温物理的知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