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杜鹏程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延安,长篇小说,作品杜鹏程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杜鹏程 - 作品成就
杜鹏程在长、中、短篇创作中都获得显著的成就。195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保卫延安》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彭德怀同志感人的形象。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时期,杜鹏程联系自己的战争经历,进一步思考党和人民是怎样继续前进、怎样进行这一场新的建设和斗争的。随后又创作了中篇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历史的脚步声》,短篇小说《工地之夜》,《夜走灵官峡》,《第一天》,《延安人》,小说集《年轻的朋友》、《平凡的女人》、《杜鹏程小说选》,《杜鹏程散文选》、《杜鹏程散文特写选》,评论集《我与文学》等作品。这些作品刻划了社会主义建设者可贵的品格,塑造了一批优秀的领导、知识分子和工人群众的形象,同时揭示了生活中刚显露的一些问题。小说在反映人民内部矛盾方面所做的有益探索,引起了文艺界的广泛注意与讨论。
杜鹏程 - 著作书目
《宿营》(戏剧)1950,西北新华书店
《保卫延安》(长篇小说)1954,人文
《夜袭粮站》(短篇小说)1955,通俗出版社
《大沙漠》(短篇小说)1955,人文
《在和平的日子里》(中篇小说)1958,东风
《速写集》(散文集)1960,作家
《年轻的朋友》(短篇小说集)1962,中青
《平常的女人》(短篇小说集)1963,东风
《光辉的里程》(中、短篇小说集)1977,人文
《我与文学》 (文艺理论)1984,山西人民
《杜鹏程散文特写选》 1984,陕西人民
《保卫延安》(少年版)1986,四川儿童
杜鹏程 - 《保卫延安》的诞生
杜鹏程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凝聚他心血的手稿,“夜不成眠,食不甘味,时序交错,似乎和我无关,调我到大城市学习,我就把稿子带到大城市;让我到草原上工作,我就把稿子驮到马背上……” 自1950年动笔,杜鹏程经常通宵达旦,与昏暗的小煤油灯相伴150多个日日夜夜,终于完成一部上百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初稿。 “写着,写着,有多少次,遇到难以跨越的困难,便不断反悔着,埋怨自己不自量力。可是想起了中国人民苦难的过去,想起了那些死去和活着的战友,抚摸烈士遗物,便从他们身上汲取了力量,又鼓起勇气来……钢笔把手指磨起硬茧,眼珠上布满血丝,饿了啃一口冷馒头,累了头上敷上块湿毛巾。写到那些激动人心的场景时,笔跟不上手,手跟不上心,热血冲击胸膛,眼泪滴在稿纸上……”杜鹏程这样回忆当时艰苦创作的情景。以至草稿完成的当天,他倒头便睡,直至两天两夜后,才从睡梦中惊醒,由于几天没吃东西,他饥饿之极,便拉上几个记者一同上街吃羊肉包子,他的食量和狼吞虎咽的样子令同事们大惊失色,过后有位记者告诉杜鹏程妻子张文彬说:“你这老杜可不得了,一下子吃了那么多包子,这哪儿是吃,简直在喝油。” 四年间,这部作品先后历经9次修改,由最初的上百万字的报告文学,修改为60万字的长篇小说,继之又压缩为17万字,最后又变成30多万字,前后被杜鹏程涂改过的稿纸足可以拉一大马车。 当初,这本书从初稿、定稿、审查、出版都是由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负责的,1953年春,总政文化部设法将杜鹏程从新华社新疆分社借调出来,到北京住了一年,集中精力反复修改,确定以小说形式反映1947年3月至7月延安保卫战的历史进程,其间还将书稿送给国防部长彭德怀征求意见。当年底书稿就完全定下来了,列为“解放军文艺丛书”之一,《解放军文艺》1954年第1,2期分别选发了“蟠龙镇”和“沙家店’两章,后由总政文化部交给了人民文学出版社。杜鹏程对自己的书稿牵挂如子女,希望它能够得到重视,所以,又将一份打印稿寄给了素不相识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冯雪峰,并写了信,冯连回两封信,约他到自己家里一谈,杜鹏程知道,冯雪峰不仅是一位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革命,而且又是一位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在文坛上地位颇高。
当得知杜鹏程只有32岁时,冯雪峰感叹地说:“还是个青年,不过,像这样年纪就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尤其是能写出描绘彭德怀将军形象的文章,真是不容易,要我写我也不一定能写出来,”冯从总体上对这部作品做了估价,说:“这是一部史诗,虽然在艺术上还比不上《铁流》、《水浒》及《战争与和平》那样的辉煌,可以说这是一部史诗的初稿,将来还可以不断修改……你自然有能力把它搞成和古典杰作争辉的作品。” 当晚他们谈到凌晨三点。第二天冯雪峰又打电话给杜鹏程,约他再谈一次,并说他已经向《人民文学》编辑部做过推荐,希望他们先刊发该书的部分章节,还说,他已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几位负责同志商量过了,希望作者用两周时间,将一些地方做点修改,在1954年元月十日左右交出版社,然后加快印刷,争取在三月份能与读者见面,这使杜鹏程“心里掀起巨大的感情波涛”。 1954年6月1日,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长篇小说《保卫延安》,初版印数达到近百万册,这部作品出版后引起强烈反响。出现了争购争读的可喜景象,有评论说,作者以澎湃的激情。高昂的笔调,刻画了一批丰满而生动的解放军指战员的人物群像,展现了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高瞻远瞩,其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钢铁般的意志,成为鼓舞和教育中华儿女的楷模,为这部小说付出心血的著名文艺理论家冯雪峰,撰写了两万字的长文《论(保卫延安)的地位和重要性》,发表在当年《文艺报》第14、15期上,该文指出:“这本书的很大的成就,我觉得是无疑的。它描写了一幅真正动人的人民革命战争的图画,成功地写出了人民如何战胜敌人的生动的历史中的一页。对于这样的作品,它的鼓舞力量就完全可以说明作品的实质、精神和成就……它的英雄史诗的基础已经确定的了。”还说“作者以战斗的精神,写出了这样的革命战争,于是作品就具有迫人的鼓舞力量。”文化部长茅盾先生也评论说:“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好像是用巨斧砍削出来的,粗犷而雄壮;他把人物放在矛盾的尖端,构成了紧张热烈的气氛,笔力颇为挺拔。”
杜鹏程 - 用树枝当笔写通讯
解放战争开始后,杜鹏程于1947年被组织上调到西北野战军,担 任新华社随军记者。延安撤退时,随军出征的他还抱着绥拉菲摩维奇的长篇小说《铁流》,走在部队中间。在以后的岁月中,《铁流》成了他的精神支柱。多少次,敌机轰炸,他和战士们趴在路旁水沟、躺在河边的草坪上,任凭敌机在头顶盘旋,还是一页又一页的读着《铁流》……。
就这样,在部队中,杜鹏程长期生活在连队,同战士们一起行军、打仗,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由于新闻工作本身的需要和部队的培养,他在广泛深入战争生活的基础上,又阅读了不少中外军事著作、重要文件和文学作品――尤其是中外描写战争生活的著作。几年中,杜鹏程用一截削尖了的树枝蘸着颜料水写出了60多万字的战地通讯,他用日记的形式积累起来的素材达一、两百万字之多。王震将军麾下的二纵队独四旅政委见此情况,命令供给部发给杜鹏程一枝“金星”牌钢笔。四旅十团政治委员李恽平时很赏识杜鹏程的文采,就用那枝新笔在杜鹏程的笔记本上写了这么一句话:“一枝笔,比得上一支劲旅!”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