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魏国公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魏国,至元,元年魏国公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萧惠
萧惠(983-1056) ,辽朝中期重臣。字伯仁,又作贯宁、管宁,小字脱古思,契丹族,淳钦皇后弟阿古只五世孙。初从伯父萧排押征高丽,力战破高丽奴古防守之军,以功授契丹行宫都部署。开泰时,历南京统军使,东京留守事、西北路招讨使,封魏国公。后迁南京统军使,历顺义军节度使、东京留守、南院枢密使、北府宰相、同知元帅府事,北枢密使,进封韩王。重熙中,帝征西夏,惠从河南进兵,因未设备,夏师突至,军败,惠几不免,军士死伤尤重。还师,因子慈氏奴战死,诏释其罪。后改封魏王卒。
元朝
张文谦
张文谦(1216―1283),邢州沙河人,元代著名政治家、农学家。县志称其为沙河人物之冠。自幼聪敏,曾与刘秉忠、张易、王恂、郭守敬等人一起在邢州城西紫金山共同研习天文、历法、算学等,是元初紫金山学派的代表人物,元世祖忽必烈幕府重臣。张文谦身居高位,刚明简重,凡所陈于上前,莫非尧、舜仁义之道,在元朝初期稳定国家、建立纲纪、恢复经济、制定历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历任中书左丞、大司农卿、御史中丞、昭文馆大学土领太史院事、枢密副使等职。累赠推诚同德佐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魏国公,谥忠宣。
1260年,忽必烈即帝位,张文谦升任中书左丞,协助忽必烈建章立制。不久,张文谦以中书左丞行大名等路宣抚司事,积极主张轻摇薄赋,与百姓休养生息,得到百姓的称赞。在治理大名时,张文谦重用郭守敬,考察该地区水利,治理河道,发展生产。1262年张文谦将聪明过人、精通天文历法的郭守敬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使天赋才华的郭守敬有了一个充分施展才能的良机。
1264年,张文谦以中书左丞行省西夏(今宁夏、甘肃和内蒙古部分地区),整顿吏治,兴学重教,积极传播汉地先进文化,使西夏落后、鄙野的羌俗为之一变。在西夏时,张文谦还支持郭守敬对唐徕、汉延等大小数十条渠道进行疏浚修复,万余顷土地得到灌溉,西夏再现“塞北江南”的景象。
1270年,元朝中央设司农司(后改称大司农司),张文谦以参加攻事兼任司农卿,下设四道巡行劝农司,掌管劝课农桑、水利、乡学、义仓等事。这些农官巡行各地,劝保农桑,指导生产,不几年,功效昭著,野无旷土,栽植之利遍天下,有力促进了元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276年,元朝灭南宋,统一天下后,张文谦以昭文馆大学土身份领太史院事,全面负责制定历法的工作。王恂、郭守敬等人在张文谦的支持、领导下,率南北日官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四海测验,掌握了大量准确的天文数据,于1280年编订完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授时历》,将我国古代天文学推向了一个高峰。
张晏
张晏,张文谦之子。仕至御史中丞,死后赠陕西行省平章政事,封魏国公,谥文靖。
昔里爱鲁
昔里爱鲁,昔里钤部之子。初袭职大名路达鲁花赤。至元五年(1268),从云南王征金齿诸部,立有战功。后数年间,累迁广西、云南,历任宣抚使、招讨使、副都元帅、参知政事。二十四年(1287)改行尚书右丞,从镇南王征交趾,大小十八战,直逼王城,功最多。翌年,感瘴疠而卒,赠平章政事。
因其子昔里教化有功,加赠爱鲁太师,追封魏国公,改谥忠节。
昔里教化
平章政事教化太子太保、太尉、平章军国重事、魏国公。
布鲁海牙
布鲁海牙(1197年―1265年),又译勃鲁海牙,大蒙古国大臣。畏兀儿人。元朝名臣廉希宪之父。先世是高昌畏兀儿贵族,年轻时即归附成吉思汗,随蒙古军西征。后成为忽必烈之母唆鲁禾帖尼的家臣,专管燕京、中山的军民匠户。不久,升任为真定路达鲁花赤,后改官为燕南诸路廉访使,执法平允,慎于用刑。后升顺德等路宣慰使。布鲁海牙不仅为官清廉,且汉化很深,以其官职“廉访使”为子孙取汉姓“廉”。元成宗大德年间赠仪同三司、大司徒,封魏国公,赐谥号“孝懿”。
廉希宪
廉希宪(1231年6月26日―1280年12月12日),一名忻都,字善甫,号野云。畏兀儿族。大蒙古国至元初著名政治家,其祖上均为高昌世臣。父布鲁海牙,曾任燕南诸路廉访使,遂以官为姓,子孙皆姓廉。廉希宪幼魁伟,举止异凡儿。稍长,笃好经史。年十九,入侍忽必烈于藩邸,以性善、义利、仁暴之旨为对,忽必烈目为“廉孟子”,由是知名。
元宪宗四年(1254年),任京兆宣抚使,首请用许衡提举学校,教育人材。宪宗九年(1259年),从攻南宋鄂州,请尽释军中所俘士人。宪宗死,劝忽必烈北归即位。任京兆、四川宣抚使,平定刘太平等阴谋叛乱。旋以中书右丞行秦蜀省事,力拒阿里不哥将浑都海进攻。进中书平章政事,综核名实,裁抑侥幸。论事帝前,无所顾忌,曾言阿合马奸,史天泽被谗时,廉希宪力为之辨。
至元七年(1270年),罢相。至元十一年(1274年),起为北京行省平章政事。至元十二年(1275年),元军取南宋江陵,忽必烈令廉希宪行省荆南。他至镇后,禁剽掠,录用故宋官吏,发仓粟赈饥,兴学校,选教官。至元十四年(1277年),因病召还。至元十六年(1279年),复受命领中书事,然病情日重。至元十七年(1280),廉希宪病故,年五十。大德八年(1304年),赠清忠粹德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追封魏国公,谥号“文正”。后加赠推忠佐理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恒阳王。伯颜曾赞其为“男子中真男子,宰相中真宰相”。
泰不华
泰不华(1304-1352),字兼善,伯牙吾台氏,原名达普化,元文宗赐名泰不华,先世居白野山,随父定居临海。十七岁,江浙乡试第一名。至治元年(1321),赐进士及第,授集贤殿修撰,累迁至礼部尚书。封魏国公。
粘合重山
粘合重山,金朝的贵族,知道金朝快灭亡,投降元朝,授中书平章政事,死后,封魏国公,谥宣昭。
粘合南合
粘合南合,魏国公粘合重山子。封魏国公,谥宣昭。
许衡
许衡(1209年5月8日―1281年3月23日),字仲平,号鲁斋,世称“鲁斋先生”。金末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元宪宗四年(1254年),许衡应忽必烈之召出任京兆提学,授国子祭酒。至元六年(1269年),奉命与徐世隆定朝仪、官制。至元八年(1271年),拜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又领太史院事,与郭守敬修成《授时历》。至元十七年(1280年),因病归怀庆休养。
至元十八年(1281年),许衡去世,年七十三,赠荣禄大夫、司徒,谥号文正,后加赠正学垂宪佐运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魏国公。皇庆二年(1313年),从祭孔庙。著有《读易私言》、《鲁斋遗书》等。
窦默
窦默(1196―1280),古代医家名。初名杰,字汉卿,后改名,字子声,元初理学家,金针灸医家。他的“流注八穴”、“补泻在于手指”、“莫如用针”、“气至沉紧”等针灸学说,对后世针灸医家颇有影响,对针灸学的发展具有一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