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古代为何设御史?御史说错话会怎样?
御史,御史台,都察院古代为何设御史?御史说错话会怎样?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清朝,接受了历代统治的经验,使监察机关在组织形式上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清雍正三年,六科给事中并入都察院。因为清都察院下设十五道监察御史,分察地方,所以都察院内给事中上察中央各科,道监察御史下察地方,合称科道制,形成了直属皇帝领导的、集中统一的法律监督体系。清末改制后,新成立的外交部、农工商部、民政部,所处理的事务及其上谕和颁文不关报都察院,都察院所具有的监督审判的职能也移给了新设立的检察厅。最终,随着整个清王朝的灭亡,都察院也就在历史上消失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御史为官名,先秦时御史主管宫廷文书档案,成为国君的秘书兼有监察性质的官员。秦汉之后,御史为专职的监察官。秦汉的御史中丞、隋唐的御史大夫、明清的左右御史大夫、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及以下诸御史,均可通称为御史。
御史的设置,旨在监察官风官纪、官员行为,负责考课、监察、弹劾官吏,是吏治的一种机制。御史就是专门寻找、弹劾官员过错,协助朝廷规范官吏行为、清明官场风气的纪检官员。
为了鼓励御史放心大胆地弹劾违纪不法官员,朝廷便赋予御史享有“风闻奏事”、“风闻弹劾”的特权。风闻指“只是传闻而无实证”之事,即只要耳闻某官有某种违纪行为而无需查证便可奏闻弹劾。即便事后证明弹劾有误,也是言者无罪,不承担什么责任。
宋朝准许御史风闻奏事,且有指标。即限定御史到任百日内必需奏事,否则便是失职,将会受到罢黜、外放(调离京师任地方官)或罚款等处罚;每月必需奏事一次,称为“月课”。
御史本来是协助朝廷纠正官员不法行为、清正官风、加强吏治的监察官员,不想却让“风闻奏事”弄走了样儿,御史成了避之唯恐不及的“官见怕”。官员畏惧之如虎,以致流传“宁逢恶友,莫逢故人(御史);故人相逢,不吉则凶(凶多吉少)”的谚语。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御史就是现在的“纪委”,有督察百官,风闻奏事,弹劾官员的权利。御史说错话没有关系,御史也是言官,所谓“言者无罪”,隐瞒不报才是罪。
上一篇:你觉得有哪些精彩电影是因为自己的烂片名而被人们错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