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我是一名教师,喜欢读书,读的书散漫而凌乱,怎样搭建自己的知识架构?
知识,自己的,你的我是一名教师,喜欢读书,读的书散漫而凌乱,怎样搭建自己的知识架构?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许多人对“知识体系”的设想是,知识像商品一样分门别类地摆放在货架上,不同的知识分属不同的类别,摆得井井有条,按需提取。这看上去挺像一个“体系”。
然而,人脑中的知识却有一种禀性——“易连接性”。由知识A联想到知识B,再联想到C、D、E、F……由此而及彼,举一而反三,这种体验大家都不会陌生。
举例,当我说“瑞士—奶酪”之后,再说“比利时—( )”,很多人马上想到“巧克力”。要知道,我可没有声明任何“游戏规则”,没有说你应该怎么想,而联想就自动发生了,像是我们的本能。
这种联结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特征,就是发散性。从一则知识出发,我们可以想到许多其他知识,就像自一个点向四面八方射出蛛丝,很有可能发射得很远。
春晚小品《钟点工》里,宋丹丹对赵本山说,你不认识歌星麦当娜不要紧,她的妹妹你肯定认识,谁呢,麦当劳啊!“麦当娜和麦当劳”之所以能形成笑点,就是远距离连线之功。
因此,我们头脑中的所有知识更像是一张巨大且复杂的蛛网,而不是井井有条、分门别类的货架。如果我们硬要用货架的思维去建立我们的知识体系,那就得硬生生把知识之间无数或明或暗的链条剪断,成了削足适履。
知识的价值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内涵,也取决于它跟其他何种知识存在关联。如果一个人头脑中具有足够多的知识,那么这些知识就有可能建立数量更大的连接——很多时候这些连接在潜意识中即可完成;而相反,如果一个人脑袋空空,所知甚少,那就不可能建立多少连接,知识体系更无从谈起。
要让知识相互关联而成体系,需要以下几步:
首先,增加所获知识的数量和质量远比追求搭建知识体系更重要。
如果能掌握足够多的知识,知识簇拥起来,就自然而然就粘在一起,建立各种连接。而如果所学不精,基础不扎实,只是去研究什么“建立知识体系的方法论”,空谈方法而不问实学,一定会无功而返。
其次,从权威的入门教材开始,先掌握一个领域中最基本的概念和知识,是建立知识体系的第一步。
由于知识之间必相连接,当我们学习一种知识时必然会牵扯出紧密相关的其他知识,这其中最要紧的是“先导知识”,也就是作为此种知识的根基知识。
假设现在我要学习有关“火星探测器”的知识,那我至少要知道什么是火星吧,最基本的知识点包括:火星是距离太阳第四远的行星;火星与地球的距离在五千多万公里到四亿公里的范围;火星的表面基本上是沙漠,有高山、平原和峡谷,等等。了解这些先导知识,我们才可能对于“需要什么样的机器进行火星探测”有一个基本概念。如若不然,我只是知道火星探测器有“勇气号”、“机遇号”、“好奇号”这些名称,就跟报菜名一样背出来,没有意义。不仅知道某种知识,而且知道这种知识的根源和背景,才是知识体系的价值所在。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利用科学概念来包装兜售各色神药神器的骗局,就是看中了很多人只知道某些知识的大概,似懂非懂,因缺少先导知识而无从甄别,就稀里糊涂上了当。
所以,知识这张大网是分层级的,必定有些知识是基础,而另一些知识是基础之上的衍生、拓展或深化,属于相对高阶的知识。基础知识所连带的连接数量远远超过高阶知识,因为五花八门的高阶知识追根溯源,必定会回到这些相对少量的基础知识之上,否则便无法落脚。
学习基础知识最好的方法是从最具有权威性的入门教材开始,比如学习心理学,最好从阅读菲利普·津巴多的《心理学与生活》或丹尼斯·库恩的《心理学导论》等经典教科书开始。这是学习的正途,不易走偏,如果一味求快,想跳过基本知识的学习一蹴而就,那就如同造房子不打地基,早晚得塌。
第三,打好了知识的地基之后,需要以问题来牵引,把知识串联起来。
一块领域的地基型知识就那么多,而接着往上走便会迅速发散开,变得极为丰富和多元。没有人有精力涉足哪怕一个领域中的全部知识,这就需要让问题来牵引。问题像一根金线,把七零八落的知识珍珠颗颗串起。
好问题约等于“真问题”。真问题,或是来自于你工作中屡屡遭遇的现实挑战,或是来自于深度阅读之中的一次主动发问,或是为改良社会、帮助他人计而寻求某种解决方案。而假问题,要么把人带入学究式的死胡同,只知拨弄连篇术语,要么只是在追赶时髦,每每三分钟热度,成了无根之萍。
最后,个人知识体系或者说知识之网的建立,要走先深后广的路线。
先深,是说你得找到一个领域,一猛子扎进去,越深越好,因为可学的知识实在太多太广,你必须先足够地聚焦,才有成为高手的可能。而当你能独挡一面时,就需要往其他领域扩展,把重点放在拓展知识的广度上,但要注意,这种广度的增加仍旧需要与你的主业相联系,而不是天马行空地去涉猎。
近百年前一位文理兼通、自学成才的大师王云五,说过一句话:“为学当如群山式,一峰突起众峰环”。意思是说,有学问的人所拥有的知识,就像山脉一样,我们知道很少有山是孤零零的一个山峰,而是连绵的山峰,而这之中总有一个最高峰,这个最高峰就是一个人最擅长的某种学问或者技能,而在最高峰的周围还有几个略矮的山峰,加以环绕,它们就是一个人作为辅助的学问或技能,两厢搭配,形成群山式,才是理想境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读圣贤书
从先秦诸子开始
我想就足够了
现在有个个人的说法
非秦汉以上书不读
我个人还是表示赞成的
纪晓岚修四库后
再不写书
只留下一本阅微草堂笔记
道理早已被古人说尽了
孔子几次拜会老子
不单问问题还有求索典籍
老子是当时皇家图书馆管理员
很多典藏民间是看不到的
这些典藏才算是真正的知识
古代认为学问分两类
俗世之学
圣贤之学
后者才是最重要的东西!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