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马铃薯生长发育都对温度、光照、水分、大气、土壤、养分等环境条件有什么要求?
马铃薯,块茎,生长马铃薯生长发育都对温度、光照、水分、大气、土壤、养分等环境条件有什么要求?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发芽期间种薯中所含水分就能满足生长的需要,但土壤中水分含量影响初生根的生长和茎的伸长,播种前必须保证土壤水分充足;幼苗期前期保持干旱,后期湿润有利于幼苗生长;发棵前期要求土壤水分充足,后期要逐渐降低,防止茎叶徒长;结薯期块茎以细胞分裂和膨大为主,要求土壤水分供给充足且均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马铃薯生长发育分别对温度、光照、水分、大气、土壤、养分等环境条件有以下要求:
对土壤的要求:马铃薯是浅根系作物,吸收范围较小,同时块茎的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氧气,因而要求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排灌条件好,以壤土和砂壤土为好。轻质壤土透气性好,具有较好的保水保肥能力,播种后块茎发芽快、出苗整齐、发根也快,有利于块茎膨大。在这样的土壤中,块茎淀含量高、薯皮光滑、薯形整齐。马铃薯喜欢偏酸性的土壤。PH 值为 4.8~7.0 的土壤都可种植马铃薯,最适宜的土壤 PH值是 5.0~5.5。PH 值为 5.6~6.1 时,多数品种生长良好,在偏酸性的土壤中,块茎淀粉含量有增加的趋势;当土壤 PH 值达到 7.8 时,不抗盐碱的品种生长开始受到影响。
对温度的要求:马铃薯要求冷凉气候。当气温过高时,植株的生长和块茎的形成都会受到抑制。据测定,当日平均温度超过 25℃,夜间温度超过 23℃时,块茎的形成和膨大都会受到抑制。出苗后,18℃的气温最有利于茎的伸长生长,6~9℃时生长缓慢,高温则引起植株徒长。叶片生长的下限温度是7℃,最适温度是 12~14℃。较低的夜温最有利于叶片的生长。植株可忍受的极限低温是0.4- 0.5℃ ,-0.8℃ 时幼苗开始遭受冻害,-1.5℃时茎部遭受冻害,-3℃时全株枯死。在40℃的高温下,茎叶停止生长。形成块茎所需的最适气温是 17~20℃,10 厘米地温 16~18℃,低温下块茎形成早。
对光照的要求:马铃薯的生长、株型结构和产量的形成等,对光照强度和光照时数都有强烈反应。光照强度不仅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而且与茎叶的生长有密切的关系。马铃薯植株的光饱和点为3 万~4 万勒克斯,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光合作用也开始降低。据测定,在 3000 勒克斯的光照下,块茎干重只有 1.6万勒克斯光照下的1/15~1/20。马铃薯茎叶的生长喜欢长日照。当日照时间长、光照强度大时,有利于茎叶进行光合作用,对地上茎叶健壮生长和开花结果都非常有利。块茎的形成和发育要求日照短、夜温低的条件。如在 12 小时的光照条件下,光合产物向块茎中的运转速度为 19 小时光照下的 5 倍。夜间温度越高,光合产物向块茎中的运转量就越少。夜间长、气温低的条件下,块茎生长最快。在短日照条件下,茎的伸长生长停止较早,块茎发生也较早,植株提早衰亡。光照长短对匍匐茎的形成无影响,但能影响到匍匐茎的长度,即长日照促进匍匐茎伸长。光照长短、光照强度和温度三者之间可以相互影响。如高温一般可促进地上茎的伸长生长,而不利于叶和块茎的发育。短日照可以抵消高温的不良影响,而使植株矮壮、叶片肥大、块茎形成较早。因此,高温(适温范围内)、短日照条件下,块茎的产量往往高于高温、长日照条件下的产量。
对水分的要求:马铃薯是喜水作物,由于根系分布浅、数量少,对干旱条件十分敏感。马铃薯不同的生长期对水分要求不同。发芽期芽条仅凭块茎内的水分便能正常生长,待芽条发生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后才能正常出苗。此期土壤相对湿度应保持在 40%~50%。出苗后到开花期随着植株的生长,不同生长期对水的需求量是不同的。幼苗期由于植株较小,气温不高,蒸腾量不大,所以耗水量较少,约占全生育期总耗水量的 10%。为促使根系下扎,在苗期应相对保持地表干燥、土壤深层潮湿。苗期应保持土壤相对湿度为55%~60%。到发棵期,植株生长速度快,叶面积不断扩大,因而蒸腾量也不断加大,这一时期的耗水量占总耗水量的 30%~40%。因此,这时要保持土壤有充足的水分。在发棵的前半期要保证土壤相对湿度 70%~80%,后半期可逐步降低土壤湿度,以便适当控制茎叶生长。进入块茎膨大期后,植株的需水量仍然很高。据测定,该期的耗水量占总耗水量的 50%以上。这个时期应分别于初花、盛花、终花阶段浇水。这三次水缺少一次,会减产 30%以上。块茎膨大后期,是淀粉积累的主要时期,这时应适当保持土壤干燥,土壤相对湿度以 60%左右为宜。
对养分的需求:马铃薯是高产作物。矿物质养分在产量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马铃薯吸收最多的矿物养分是氮、磷、钾,这三种养分是促进根系发育、茎叶和块茎生长的主要元素。一般每生产1000千克马铃薯块茎约需氮5千克,磷2千克,钾11千克。此外还需要碳、氢、氧、钙、镁、硫等营养元素和铁、硼、锰、铜、钼等微量元素。除碳、氢、氧是通过叶子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和水中摄取外,其他营养元素主要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氮营养条件对马铃薯生理过程和产量影响很大。适量氮素能促进枝叶繁茂,叶色很绿,有利于光合作用和养分的积累,对提高块茎产量和蛋白质含量有很大的作用。施用过量,就会引起植株徒长,结薯延迟,易受病害侵害,引起产量损失;氮肥不足,引起植株生长不良、茎秆矮、叶片小、叶色褪绿成黄绿或灰绿、分支少、开花早、下部叶片早枯等,最后产量减少。在早期管理时发现植株缺氮要及时追肥;氮肥过多可通过控制灌水来调节。在生长过程中,需要量虽少,却是植株健康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肥料。磷肥能促进根系发育。当磷肥充足时,幼苗发育健壮。磷肥还有促进早熟、提高块茎品质和增强耐贮性的作用。缺磷时,植株生长发育迟缓,茎秆矮小,叶片变小,叶色暗绿,光合作用差,块茎薯肉会出现褐色锈斑,蒸煮时薯肉锈斑处脆而不软,严重影响品质。马铃薯是喜钾作物,需钾量很多。钾肥是苗期生长发育的主要肥料。钾肥充足植株生长健壮,茎秆坚实,叶片增厚,组织致密,抗病力强。钾肥能延长熟期,块茎大,产量高。缺钾时,植株向下弯曲,植株下部叶片早枯,根系不发达,匍匐茎缩短,块茎小,产量低,品质差,蒸煮时薯肉易呈灰黑色。除了氮、磷、钾肥之外,马铃薯的生长还需要钙、镁、硼、锰等矿物元素。缺少这些元素时,产量会降低。缺钙时块茎会空心和变黑;缺镁会导致叶片叶脉坏死,植株早衰,降低产量。缺硼植株生长缓慢,主茎和侧芽的生长点坏死,植株呈丛生状,抗旱能力下降。缺锌引起株型异常,叶片上出现褐色,青铜色斑点,最后变成坏死斑,叶片变薄变脆。缺锰时叶片脉间失绿,逐渐黄化,顶部叶片向上卷曲,严重时,幼叶叶脉出现褐色坏死斑点。这些矿物元素对马铃薯生长都起一定作用,但绝大部分土壤中这些元素并不缺乏,所以一般不需要施用。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