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何从汉至隋皇帝一般称为帝,唐宋为宗,明清直接称年号?
谥号,皇帝,庙号为何从汉至隋皇帝一般称为帝,唐宋为宗,明清直接称年号?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完)
凌烟阁论史欢迎你点赞、评论、转发、关注,有不同看法也欢迎你留言交流。谢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汉至隋朝的皇帝多以谥号称呼,而唐宋元则以庙号称呼,至于明清两朝,由于朱元璋开创了一世一元的规矩,规定后世子孙不得随便更改年号。
清承明制,同样也把这制度给继承了下来,明清两朝三十二帝,改过年号的也只有明朝的朱祁镇和清朝的皇太极,其余在任时都没改过年号,所以多用来称呼他们,认知比较方便。
庙号这制度是从商朝就传下来的,得名于王朝对功绩最大的帝王进行建庙祭祀的做法,最开始只有有四个:太、高、世、中。周朝和秦朝出现断绝,到了汉朝刘邦时代又再次使用,由于只有四个,所以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终两汉四百年也只有七个人有庙号:刘邦、刘恒、刘彻、刘询、刘秀、刘庄、刘炟七个。
那其他没有庙号的皇帝要如何称呼呢?由于年号是从汉武帝时才开始使用,而且没有后世一世一元制度,一般是看到什么祥瑞或是国家有什么变化,甚至是皇帝想改元就可以改元,像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年号就有十一个,平均下来就是五年改一个,这样如果用年号来称呼皇帝的话就太麻烦了。
而谥号是每位皇帝都有的,包括大臣、后妃都能有谥号,是后世子孙对先皇功绩的一种评定,而魏晋之前的皇帝谥号比较简单,基本都是一个字,加上汉朝规定皇帝以孝治天下,所以汉朝以后的谥号里都有一个“孝”字,后世称呼更是直接略去了“孝”字,直接称为某朝某帝即可。像刘彻,他的谥号就为孝武皇帝。
到了唐朝武则天加谥之后,历朝谥号名称越来越长,比如李世民,他的谥号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这个谥还算少的,像清朝努尔哈赤,谥号为“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这不但读起来费劲,写起来更惨,稍不留神就得吃官司。
而反观是庙号,除去一些不正常的之外(例如被夺皇位),几乎是每个皇帝都有,这时候用谥号来称呼皇帝就又不太适合了,所以改以庙号称呼,“以祖有功而宗有德”的制度,唐朝以后的皇帝多称为某祖某宗,而某帝的称呼就越来越少了。
当然到了清朝之后,规定对皇帝的官方称呼还是要庙号➕谥号才得体,那谥号太长怎么办?简单,取“皇帝”二字之前一个字就可以了,像康熙皇帝,官方称呼则为“圣祖仁皇帝”。圣祖为其庙号,“仁”则是以其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中的“仁皇帝”三字。用以做官方称呼。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好记啊。
唐之前,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的,但是谥号都有,所以就用谥号称他们了。比如汉文帝,比如魏明帝等等。
唐宋时期,庙号开始贬值,每个皇帝都有庙号,而谥号也开始贬值,不再是之前的两个字那种,而是一长串了,这时候再用谥号称呼他们就不合适了,实在太难记,比如唐太宗,庙号为太宗,谥号却是: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这谁能记得住啊,到了宋之后,谥号更长,受不了,受不了,那怎么办呢?还是记庙号吧。
到了明清时期,庙号还是那个庙号,但是谥号就更长了,比如明太祖朱元璋,谥号是: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爽不?按说,明清时期,记皇帝庙号也是可以的,比如明太祖,明成祖,清高宗之类的,但是好死不死的,明清时期的那些个皇帝都不爱改年号,一个年号用到死,而年号用的最多的地方就是钱币上,所以很多人就把皇帝和他的年号直接对应起来了,比如洪武皇帝(朱元璋),弘治皇帝(朱佑樘),嘉靖皇帝(朱厚熜),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等等。
总之一句话,怎么好记怎么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帝是年号,比如建安 贞观 永乐 康熙 雍正 乾隆等;祖 宗都是庙号,比如汉武帝 唐太宗 清圣祖等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国古代历史上,皇帝的称呼有多种方式。汉朝,往往用谥号称呼皇帝,比如汉武帝刘彻,是因为他的谥号是“孝武皇帝”。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是因为他的谥号是“文帝”。唐朝,一般使用庙号来称呼皇帝,比如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中的“高祖”、“太宗”,就是他们的庙号。不过,对于明朝和清朝的皇帝,人们往往使用“年号”来称呼,比如嘉靖皇帝、万历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都是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这是因为:古代,年号是皇帝们用来纪年的一种特有方式。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但早期的年号非常混乱,一个皇帝可以拥有几个,甚至十几个年号。比如在东汉末年,汉献帝就使用了永汉、中平、初平、兴平、建安、延康等多个年号。到了唐朝时期,比如唐高宗李治,在位三十四年,光年号就用了十四个。至于唐太宗李世民等皇帝,在位期间的年号同样不止一个。所以不适合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了;明朝和清朝,皇帝在位期间基本上只使用一个年号。比如嘉靖(1522年—1566年)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嘉靖一共使用了四十五年,所以后世就用年号来称呼这位皇帝。到了清朝时期,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在位时,基本上也只使用一个年号;明清皇帝,谥号太复杂了。如朱棣,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这显然不方便来称呼了。至于清朝时期的皇帝,乾隆皇帝的谥号为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由此,明朝和清朝因为皇帝的谥号实在太长了,自然不如用年号来称呼皇帝方便。
上一篇:为什么有些人没钱还要争着买单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