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何从汉至隋皇帝一般称为帝,唐宋为宗,明清直接称年号?
谥号,皇帝,庙号为何从汉至隋皇帝一般称为帝,唐宋为宗,明清直接称年号?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称“皇帝”是从秦始皇开始,古圣人是先皇而后帝,秦始皇既当皇又当帝,自称皇帝,一直延用到整个封建时期两千多年,到满清宣统。
至于唐以后,称“祖”与“宗”,只是本家的辈分称呼,并不是換掉“皇帝”的称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为何从汉至隋皇帝一般称为帝,唐宋为宗?这个问题要怪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夫妇俩,他俩的一个举动,搞得史官们不得不改。
明清称年号,则是因为皇帝们比较“懒”,史官们也就跟着犯懒了。
称皇帝为某某帝,这是按谥号称呼;称皇帝为某某祖(宗),这是按庙号称呼。
李治武则天夫妇俩让史官们不得不改了皇帝的称呼。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中国古代谥号与庙号简史
谥号,指古代一个人死后, 活着的人对他的一生进行评价,盖棺论定。
这种评价可褒可贬,比如文、武、景、烈、昭等都属于褒义,而炀、厉、灵等属于贬义,平、怀、愍、悼等属于有同情意味的平谥,末代皇帝的谥号往往带有“哀”字。谥号皇帝可以有,官员也可以有。
秦始皇认为后人评议先人不好,把谥法给废了。到了汉朝才恢复。
庙号就不一样了。皇帝死后,活着的君臣认真考虑其生前的作为,论断他有没有资格单独立宗庙,以供后人祭奠瞻仰,这个宗庙需要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就叫庙号。
庙号只有褒义,简单说就是“祖有功、宗有德”。一般朝代只有开国皇帝才叫“祖”,开国皇帝当然是有大功的,一般就称为高祖或太祖,其后的皇帝就都称“宗”了。
但这个制度也逐渐被改了,“祖”开始泛滥。开这个头的就是曹魏。曹操庙号叫太祖,曹丕庙号叫世祖,曹睿庙号叫烈祖,一下泛滥了。后来的南北朝在庙号上普遍搞得很夸张。南朝宋搞了高祖、太祖、世祖三个庙号;齐、梁、陈都各搞了两个祖。北魏最厉害,一下子有四个祖。这些明显都是功业不够,拿庙号来凑。
再往后,各朝代都很收敛,恢复了只设一祖的制度。但到元明清时期,又被改了。元朝有两个祖,太祖铁木真,世祖忽必烈;明朝也出现了两个“祖”: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清朝则更夸张,搞了三个“祖”:太祖努尔哈赤、世祖顺治、圣祖康熙。 后代真是不吝啬给先人戴高帽。
这里重点说一下汉武帝。
到了东汉时仍然保留庙号的西汉皇帝只有四个:汉太祖刘邦(高祖是误称)、汉太宗刘恒(汉文帝)、汉世宗刘彻(汉武帝)、汉中宗刘询(汉宣帝)。 汉景帝很牛吧,但他没有庙号,因为后人认为他冤杀晁错、 引发七国之乱,政治上有不小的瑕疵,不配拥有庙号。
最夸张的事情发生在了汉武帝身上: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竟然差点被取消庙号!
原来,汉朝末年的大臣们认为:武帝连年对外用兵,导致国用虚耗、民不聊生,不配享有庙号。差点就把武帝宗庙取消了。最后学者刘歆站了出来,有理有据地肯定了武帝的功绩,才保留了武帝的世宗庙号。
从南北朝之后,几乎每个皇帝都有庙号了。
二、为什么隋朝之后的史书都改称帝王的庙号了呢?明清时又用年号了呢?
汉至隋的皇帝谥号,大体上都只用一个字或者两个字,如汉武帝、魏太武帝、梁武帝等等。大唐初期两位皇帝的谥号也遵循传统谥法,不超过两个字,如唐高祖初谥为太武皇帝,唐太宗初谥为文皇帝。
不过,随着李治与武则天夫妇二圣执政,谥号这事就变了,他俩没事就喜欢给祖先改谥号玩。
唐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4年),高宗给唐高祖的谥号改为“神尧皇帝”,太宗谥号改为“文武圣皇帝”。
这下好了,改谥号本身就史无前例,还一下把谥号字数变成了三个字。从此,后代子孙阿谀美化祖宗的风气就流行开了。
李治不吝于给祖先加誉美之词,他的老婆武则天则更上一层楼。
在李治死后,武则天授意李显特意定了《高宗天皇大帝谥议》,给他加了史无前例牛x闪闪的四字谥号,叫“天皇大帝”。
你以为加到这个程度就算完了吗?没有。
到了唐玄宗时期,玄宗君臣面对大唐盛世,异常陶醉自满:这么史无前例功业煌煌的大唐,祖宗谥号上也不能太小家子气。于是,天宝八年(公元749年),玄宗为高祖、太宗和高宗加改谥号,均加“大圣”两个字,高祖谥:神尧大圣皇帝,太宗谥:文武大圣皇帝,高宗谥:天皇大圣皇帝。
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再次为之前五代祖宗加谥至七个字:
高祖谥: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太宗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高宗谥: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中宗谥:太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睿宗谥: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唐玄宗死后也享受到了七字谥号待遇: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从此以后,皇帝谥号加字之风一发不可收拾。
宋代已经普遍加到了十六个字,明代又加到了十七个字,而清朝更甚,加到了二十三个字。
我们来做一个小猜谜活动,请问下面这两个谥号指的是哪两位皇帝: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
总之,从唐朝开始,皇帝谥号被玩坏了!既失去了其本意,只有褒义的誉美之词,使用起来又非常不方便,因此,唐朝以及之后的史书就只以庙号来指称皇帝。
估计史官们心说:还好庙号没被你们玩坏啊!
到了明清时,皇帝开始变“懒”了。
他们不像以前的皇帝那样爱改年号,懒得改年号,一辈子就用一个。这下史官们一看,跟着犯懒吧,就用年号来指称皇帝吧。
结束语
颜真卿曾经写了《请复七圣谥号状》一文给唐德宗,批评谥号的誉美滥加,要求恢复单复谥的传统,恢复大唐诸帝的初谥。但是没用,唐德宗也不同意。
从此以后,对于帝王的谥号各朝代变本加厉,极尽誉美之能事,加字、加世间最好的字,这个现象一发而不可收拾。
皇帝谥号本来有教化的作用,但经过李治与武则天这么一改之后,教化作用彻底消失。
冗长的誉美之词,导致史官无法使用,幸亏还有庙号没有被改,因此史官就用庙号指代皇帝。明清时期的皇帝懒得改年号,一辈子用一个,因此史官们就用年号来指代皇帝了。
历史发展到宋元明清时期,皇权日益强大,臣民异常弱小。皇帝谥号日益美化神化,也是皇权加强、社会变弱的一个缩影。
上一篇:为什么有些人没钱还要争着买单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