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中医能根据患者所出现的症状判断病情吗?
中医,症状,病情中医能根据患者所出现的症状判断病情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中医能根据患者所出现的症状判断病情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医只是蒙事而已。所以现在的体检和诊断没人用中医!我敢说新冠状病毒肺炎,中医一例也懵不怼。因为核酸对中医来说是对牛弹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医不能依据病人,病证及脉象诊断疾病,谈何辩证脉证并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先去学学小学语文吧。所谓“病情”,就是疾病的具体情况,包括症状、病因、病机。
根据症状判断病情,这就是辨证的一个步骤,也就是症状学。不论中医西医,都有症状学,这就是审证的目的,中医西医都是如此。不然的话,还看病干什么?
中医把一切生命的异常状况——自觉痛苦和他觉异常,都看成是疾病的表现。异常的指标、影像等实验室结果也属于生命的异常,是病机的外在表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立“治病必求于本”之说,《素问·至真要大论》确立症状到病机的逻辑规范,《伤寒论》把病机性质判断的临床形式称之为“证”,几千年的中医临床,如果连辨证都不会,那还要中医干什么?
几千年来,中医的重点,几乎全部都在辨证上。李东垣的《脾胃论》,叶天士的《温热论》,唐容川的《血证论》,都是中医症状学理论的精华。
如果不辨证,就不能做到“方证相对”,就无法给药。比如说张仲景的《伤寒论》,即根据错综复杂的病情所表现出的各种证侯,辩证法思想,加以分析研究,找出其中的属性、部位、邪正消长和病态表现,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概括并区分病证(后人总结为八纲),作为辨识疾病的大纲,去认识疾病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普遍规律。又以三阴和三阳来归纳疾病所呈现的不同类型,通过“六经”辨证,全面地把握疾病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和特殊现象,对疾病作出正确诊断,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病变的表里先后和轻重缓急,随证施治,相应地制定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多种治疗方法,从而使辨证论治体系更加系统完备。
因此,中医通过辩证来认识疾病,自然也能根据患者表现的症状来判断病情,这正是症状学不可缺少的一环。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真正精通中医术的人能断定,精通药物的人能合理用药并指导患者如何康复!都是大神级的存在,太少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医能根据患者所出现的症状判断病情吗?我是头条“好健康”,我有靠谱回答。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搞清楚几个概念。1.中医,一是指中国固有的医学;二是指用中国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治病的医生。很明显,这个问题中的“中医”应该是指用中国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治病的医生。2.症状,是指人体因发生疾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感觉和状态,如:咳嗽、盗汗、发热等。3.病情,是指疾病变化的情况。可以肯定的说,用中国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治病的医生能根据患者机体因发生疾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感觉和状态判断其疾病变化的情况,即中医能根据患者所出现的症状判断病情。现在来详细谈谈中医能根据患者所出现的症状判断病情的理由。
一、中国医学的理论
中医学是以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相结合,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以辨证论治为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国医学的基础理论有:1.阴阳学说、2.五行学说、3.藏象学说、4.经络学说、5.气血津液学说、6.发病与病因学说、7.辨证论治学说。
二、中医诊断病情的方法
中医主要是通过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四种方法来获取患者病情资料,掌握患者所出现的症状,进而以中医理论进行分析、辨别和综合,判断病情,明确病症,认识到疾病的本质后,确定治疗疾病的方法,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从而达到祛除疾病的目的。
1.望诊。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神色、形态,以及身体局部、分泌物、排泄物的外观,可以初步判断病情。如:患者面色发黄为脾虚,发黑为肾虚;舌质淡红,舌苔薄白为正常。
2.闻诊。中医通过耳闻患者声音和鼻嗅患者气味来判断病情。
3.问诊。中医通过询问患者症状来判断病情,是获取病情资料的主要途径,如: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
4.切诊。中医通过切脉来判断病情,对病脉现象归纳为“28脉”。
三、结论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