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王阳明《心学》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私念,心学,良知王阳明《心学》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王阳明《心学》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王阳明心学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1,王阳明心学的主要观念“良知”,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良知”的出处来的孟子“四端”之说。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他认为,这是人类共有的本性,这个本性是以“仁义礼智”意识为内容的人的本性,是人所独具有的本质特征。
王阳明对此表示赞同。他在“大学问”里说:“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就是说,良知,就是孟子所说的“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一类。是非之心,不用考虑就能知道,不用学习就可掌握,这就叫“良知”。这里,我们看到,王阳明赞同孟子的“四端”之说,认为“仁义礼智”一类道德观念就是人之本性所具有,是与生倶来的,它们不用考虑就知道,不用学习就能掌握,之就是“良知”,这是王阳明自己对“良知”的权威解释,那就是,“良知”是“先天就有的道德观念”。
那么这个“先天就有的道德观念”,在事实上存在吗?很遗憾,任何人也无法证实,人“先天”就存在道德观念。恐怕这是王阳明为建构心学体系虚构,预设的。其实这就是宋明理学的道德神学观念。
2,王阳明认为,吾心便是理,便是世界本体,它既是万物产生的根源,又是事物变化的归宿。他说,天地间诸事万物,举凡伦理纲常,言行举止,成败荣辱,无一不根于吾心而森严毕具。他强调,“理”从自己本心体认,不假外求始得。这是他主观唯心思想的表达。“理”不是向外求而来,不是在实践中而来,而是人的本心产生的,真是令人莫名其妙!既如此,“道理”不用外求,外学,只在人的本心就能产生,为何王阳明在“戒子书”里,告戒儿子要“勤读书”,求知识要向外求,而非学习“心学”,用心学的本心体认,学知识“不假外求”,只求本心?一方面,认为心之本体就产生道理,知识,学习知识“不假外求”,只求本心即可;另一方面,为何又要求儿子学知识要“勤读书”,相外求?此非自相矛盾?
3,对“私欲”问题。王阳明说,“克己须要掃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他还说,“将这不善念彻底克掉,不使之有丝毫不善念存心”,这里,所谓“克己”之“己”,及“不善念”当指“私欲”,“私念”。
所谓“不善念”“私念”是与生倶来的本性,是不能尽克的,只能约控。细揆人之初始,婴儿待乳,不果则哭闹不止;心喜一物,必手持把攥方宁,所谓“喜怒哀乐”,皆以“私念”贯之,此即人之“私欲”“私念”,乃人之本性所具,非为外力加持。此本性之“欲”,岂可尽克?如私欲果能尽克,则无人类矣!孔子倡“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其“克己”之意只是克制本身欲望,而回归道德秩序,则天下无忧,岂是“尽克”之义?岂能尽克乎?朱熹“存天理,灭人欲”,也是存道德,控人欲而已,又岂能尽灭人欲?而王阳明言“克己须要扫清廓除,一毫不存方是……”;“将这不善念彻底克掉,不使之有私毫不善念存在”,此意即克尽人之本性之“私念”,又岂能如其意?
人之初皆有“私念”。此乃人之本性。有私念而不伤人,护私不为过;以“私念”而伤人,是为侵夺他人,此即为“恶”,“不善”。孔子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揭示此意真谛。“私念”与“恶”,“不善”,以伤人与否为其边界,一目了然!
阳明先生,心学大儒,立意玄远,心裁别出,于心之领域索幽探微,多有建树。吾侪晚辈,自应习而效之。奈习读之余,若干思而难解处,以此情教高明大家,若可不明稍解,庶不负初衷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主要的问题就是缺心眼儿。心学心学就是要有心才可以学,而很多人的心是缺心眼儿的,所以就像一些石头水泥上是长不出什么植物来的,最多生点苔鲜,所以这个心学最大的问题就是无心学,和缺心眼,就是其实智力不足的人,一般是学不会的。就像一只眼的人永远看不见立体画。所以这主要就是一种大浪淘沙的学问,就是能明白的能懂的那智力就可以,听不懂看不到不明白的,那就被排除在外了。通过这样的一个检测手段,就把学得到的人放到一边成为劳心者,把学不懂的一类人放到一边成为劳力者。所以这些学问真的是非常有用的,而不是不停的教直到教会,而是说了不懂,就知道这个人该放到什么位置上去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唉,中国就两个半圣人,你好好看书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矛盾不是毛病,作为“学”,“心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心学”又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心学”归哲学范畴,属哲学范畴内的门派之一。该门派自身理论支点:心、理、良知、人欲、天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细究门派属形而上学唯心观,“心学”是哲学史中中国哲学的发展内容之一,首先可以肯定“心学”不是“绝对学”,不是“神秘学”,不是“悟境学”,当然也不是“人口分类学”。以各种“绝对、神秘、悟境、人口分类”观来看“心学”的本身就是对“心学”扭曲,终得不出正解,甚至是无解是必然归宿。
上一篇:如果腿特别粗,穿什么好看呢?小短裙可以穿吗?为什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