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艾萨克・阿西莫夫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他的,阿西莫夫,机器人艾萨克・阿西莫夫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艾萨克・阿西莫夫 - 知识分子立场
艾西莫夫是人道主义和理性主义者。他不反对虔诚的宗教信仰,但是曾经多次斥责迷信和伪科学可能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在他幼年时期,父母奉行东正教犹太传统,不过比起在彼得罗维奇来得宽松,教条没有强压在艾西莫夫身上。也由于他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受到太多的宗教影响,长大后他认为圣经描绘的故事是希伯来神话,就如同伊利亚特是希腊神话一样。艾西莫夫多年号称无神论者,不过他自觉名不副实,解释他只是不相信的比相信的多,之后他发现用「人道主义」来形容自己更为恰当。
在他最后的自传里,艾西莫夫说,「如果我不是无神论者,我会相信上帝宁可拯救生民百姓,而非当只字词组中的典范。与其眷顾在电视上言必称上帝却口是心非的传教士,�k会更喜爱坦诚直率的无神论者。」同一本自传里也说地狱是 「胡说八道的虐待狂」乱跟慈悲的上帝攀关系。人类政府既然乐于减刑,艾西莫夫纳闷,何不先从另一世的刑罚开始减起。他否定人类的信念或行为,会导致无尽的 惩罚。如果有另一世的存在,他主张,最恒久严酷的惩罚将保留给那些「诋毁上帝,捏造地狱」的人。在他的《Treasury of Humor》和《Asimov Laughs Again》作品里,有不少笑话跟宗教有关,诸如犹太基督上帝、撒但、伊甸园和一些宗教话题,他表示一个笑话讲得好,能有刺激理性讨论的功用。
艾西莫夫在罗斯福新政期间成为美国民主党的铁杆支持者,从此成为政治自由主义者。1960年代,他挺身发言反对越战,1970年代初期,他在电视访谈里公开支持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乔治?麦戈文(George McGovern,他的对手是总统宝座卫冕者尼克松)。1960年代末期,政治自由主义激进派不理性的运动路线,让他感到难过。在自传《In Joy Still Felt》中,他回忆起跟反文化人士艾比?霍夫曼(Abbie Hoffman)的会面,对于这位1960年代反文化的情绪波动特别印象深刻。他认为到最后,他们将搁浅在「精神的无人之地」,为众人遗弃。(这项看法启发自杭特?汤普森著名的旅程《Fear and Loathing in Las Vegas》)
艾西莫夫使用核能的主张,在三哩岛核能电厂灾变后,损及与某些自由主义同志的情谊。一封转载在《Yours, Isaac Asimov》的信里,他解释,尽管比起与核子反应炉为邻,自己更喜欢居住在「没有危险的安全之地」,但是与其住在贫民窟,他宁可有核能发电厂作伴。看是要选择爱河(Love Canal,早年美国一个垫基于废弃物弃置场上所发展的小区,造成居民健康上的严重问题,现已被迫撤离)还是要「美国联合碳化物植物生产的异氰酸甲酯」。
艾西莫夫多次呼吁进行人口控制,他的观点是从托马斯?马尔萨斯到保罗?艾瑞希(Paul R. Ehrlich)一脉相承。艾西莫夫表示自己男女平等的主张,早于妇女解放运动,他开玩笑的说,他希望女性解放是「因为我讨厌被她们收钱」。他认真争论过妇女权跟人口控制有密切的关联。除此之外,他认为同性恋在人口中必须赋予「道德上的合法性」,应视同成年人无生殖结果的性活动。
艾萨克・阿西莫夫 - 写作生涯
生涯总览
艾西莫夫的写作生涯可以分成几个时期,早期作品主要是科幻题材,1939年开始写短篇小说,1950年撰写长篇科幻小说,这个时期直到1958年,《裸阳》(The Naked Sun)出版为止。他在1952年开始出版非文学类作品,帮忙编辑大学教课书《生物化学与人体新陈代谢》(Biochemistry and Human Metabolism)。苏联在1957年发射第一颗短轨人造卫星史泼尼克一号后,他的非文学类著作,尤其是科普作品显著增加,结果影响到科幻小说的产出,之后的四分之一世纪,他只写了四本科幻小说。1982年,他另一半科幻时期随着《基地边缘》的出版而展开。此后直到他过世,艾西莫夫为以前的小说作品补充了数部续集和前传,将各个系列作品合归一统,构成一部他前所未料的宏观系列。艾西莫夫认为自己历久弥新的贡献是「机器人学三大法则」和「基地系列」。(见于《Yours, Isaac Asimov》)《牛津英语词典》认为「正子学」(完全虚构的科技)、「心理史学」(艾西莫夫频繁使用的虚构名词,与原字义相异)和「机器人学」这几个名词首创于他的科幻小说。「机器人学」无疑是艾西莫夫原创的新字,当时他觉得那不过是顺手拈来的机械学正常同源词,就像水力学一样。(原字「机器人」源自捷克语的「Robotovat」和「Robota」,意指「苦工」,首见剧作家卡雷尔?恰佩克用于《R.U.R.罗梭的万能工人》)与「心理史学」不同的是,「机器人学」以艾西莫夫的原始定义,继续在主流科技中开枝散叶。美国电视剧《银河飞龙》里的机器人百科和知识能装置「正电子脑」,得归功于艾西莫夫创造这项(虚构的)科技。
科幻小说艾西莫夫在1939年开始投稿科幻杂志,第一篇被刊登出来的稿子是在18岁写的《Marooned Off Vesta》。两年半后,他发表第32篇短篇小说〈夜归〉,被誉为「最优秀的科幻小说」之一[6] 。1968年,美国科幻作家协会票选〈夜归〉为「史上最佳科幻短篇小说」。他在短篇集《Nightfall and Other Stories》里写道,「〈夜归〉是我写作生涯的分水岭…科幻小说界忽然认知我的存在,对我认真看待。年复一年,事实如此明显,我写出了一部『经典』。」
〈夜归〉是一部典型的社会科幻小说(Social Science Fiction),艾西莫夫用来形容这是1940年代的科幻小说新趋向,由包括艾西莫夫和海因莱因在内的作家领军,题材抛开机器和太空剧场,转而对人类环境进行深思。
他在1942年动笔写出「基地系列」(后来这些短篇小说集结成「基地三部曲」:《基地》、《基地与帝国》和《第二基地》),讲述在未来宇宙中,一个浩瀚无垠的星际帝国,其衰颓与重生。「基地系列」跟「机器人系列」是他的科幻小说代表作。多年之后,他继续以《基地边缘》和《基地与地球》发展架构,并且用《基地前奏》和《基地缔造者》回顾原始三部曲之前的故事。这个系列的特色是他虚构了一门自然科学,当人口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历史方向就能进行预测,艾西莫夫称之为「心理史学」。
同一时期,他还写了「机器人系列」的短篇作品,大多都收录在《我,机器人》。作品里发表了一套机器人伦理法则(见「机器人学三大法则」)和智能计算机,大大影响其它作家和思想家处理此一议题时的看法。其中一篇故事,后来改编成罗宾?威廉斯(Robin Williams)主演的电影《变人》(The Bicentennial Man)。
2004年由威尔?史密斯(Will Smith)主演的《机器公敌》 (I, Robot)实则改编自杰夫?温塔(Jeff Vintar)的剧本〈Hardwired〉,随后取得授权,再结合艾西莫夫的概念,才冠上《我,机器人》的小说头衔。这部电影跟哈兰?艾利森(Harlan Ellison)的剧本〈I, Robot〉无关,他曾和艾西莫夫合作,以创作捕捉到原作精神的剧本。引述艾西莫夫说过的话,艾利森的电影剧本将是「史上第一部真正成人导向,错综复杂,最值得观赏的科幻电影」。1994年剧本出版成书,拍成电影的希望也随之变得渺茫。
上一篇:李剑飞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