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有啥习俗和说道?
小年,腊月,灶王爷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有啥习俗和说道?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二、小年的来历
传统“小年”与“祭灶”息息相关,“灶”同“造”,《汉书·五行志》中说:“灶者,生养之本。”它与饮食息息相关,关系民生,牵涉甚重,故列入官方五祀之中(即《汉书》中所说:“大夫祭门、户、井、灶、中霤五祀。”)但天子不祭,由大臣主其事。
灶离不开火,所以它的主神是火神祝融,先秦时期都是夏日祭灶,取其热度相近,且夏历六月代表祝融的大火星亮度最佳,《礼记·月令》中说:“是月火王,故祀之也。”《抱朴子》亦称:“孟夏可以祭灶。”
到了西汉,祭灶仍在夏天,楚人自称为祝融后裔,所以祀之尤勤,直到今天,山东部分地区仍认农历六月初一为“小年”,即此风余脉。彝族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其实就是小年,亦祭火神,并祭田神等。
南方六月过“小年”有相当的合理性,因为自古这里粮食两熟,二三月播豆类和荞麦,六月正好成熟,相当于北方“一年”,所以逢半过年,即“一年打两春”。此外,南方还有一些地方阴历十月过“小年”,那是用楚历,楚以十月为岁首。
东汉时,祭灶改到腊月,因“祭灶”一度被皇家冷落,只在民间流传,当时传说灶神在每月最后一天上天,但究竟是哪一天,并无定规,被认为是“淫祀”之一,为不耽误农时,东汉时官方将其归入“百祀”,安排在冬季农闲时进行。但此时“小年”规矩淆乱,有的地方认腊月八日,有的地方认腊月九日,有的地方认腊月二十四日。到了唐代,腊月二十四日的说法才渐渐固定下来。
宋代为彰显“正统”,官方一度将“祭灶”又改到立夏,所谓“宋制:立春祭户、祭司命,立夏祭灶,季夏土王日祭中霤,立秋祭门、祭厉,立冬祭行。”元代因之,但始终未得到民间响应。到了明代,只好妥协,立夏、岁暮各“祭灶”一次。到了清代,顺治八年(1651年)之前还是因袭明制,此后嫌麻烦,统统改成腊月二十三了。
按旧制,祭灶要献黄犬,即“汉阴子方,腊日见灶神,以黄犬祭之,谓之黄羊。阴氏世蒙其福,俗人竞尚,以此故也。”但究竟是黄犬还是黄羊,一直争议不休,到清代末期,京城多使用张家口购入的黄羊“祭灶”,但只有富贵之家方能如此豪奢,普通人家多用麦芽糖,麦芽糖呈黄色,算是代表“黄羊”出席。
三、主要的习俗
1.祭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的日子。传说这天灶王爷,这位据说在夏朝就已经是民间尊崇拜的神仙,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今年好事做了多少,又干了多少坏事,让玉皇大帝责罚,因此送灶王爷时,人们要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对联、草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爷的坐骑备升天时的食物;有些地区还会用融化后的关东糖,涂在灶王像的嘴巴上,这样他就不会在玉帝面前讲坏话了
2.扫尘土。也就是打扫家里的卫生,在北方被叫做“扫房”,南方则称其为“掸尘”,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就要起床,主妇们会用头巾把头包好,扫屋擦窗,刷洗锅瓢,展开为期一天的非常彻底的大扫除,据《拾遗记》记载,此风俗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当时的目的主要是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来逐渐发展为扫除陈旧的东西,也包括旧岁里的种种不愉快。
3.剪窗花。这个应该是目前最盛行的活动了,人们通过剪单、红纸,传递出对新的一年美好的期许,常见的有福字、燕子、鱼等等。
4.贴春联。小年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张贴春联,甚至有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也导致春联繁多的种类。
5.洗浴。这一天不管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也有着“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
6.婚嫁。据说过了这一天,民间的诸神都回到了天上,所以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选日子,也被叫做赶乱婚,这段时间结婚的特别多。
7.吃麻糖。糖瓜、饴糖、麻糖这些原本用作抹灶王像嘴巴的吃食,逐渐成了小孩子小年爱吃的零食,也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
今年的小年是在2020年1月17日,倒计时开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腊月二十三小年到,就是年的气氛开始逐渐浓起来了,打扫房间,祭祖,杀年猪,蒸干粮供灶王爷升天等,一天比一天年味重了,过年的景象开始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腊月二十三年,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可以说是回报工作了,上天言好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是各家各户接灶神的日子,说明年马上就要到了。家家都开始准备年货,大扫除。迎接新年的到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说说我的看法啊,我是农村人我这个年龄的人差不多都不会种地了。
对腊月二十三小年,我也只是知道老人在这一天早晨就让放炮,晚上还得放炮。我们这流传着,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别的还真没听家里老人们说过什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