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很多古装剧都有一个银针试毒的桥段,你觉得可信吗?
银针,砒霜,硫化物很多古装剧都有一个银针试毒的桥段,你觉得可信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代用毒一般都是三氧化二砷,也就是俗称的砒霜。因为古代的提取技术落后,导致砒霜里面都含有硫和硫化物。硫和银接触会起化学反应生成黑色物质。也就是硫化银。所以古代用银针试毒,就是把银针插在要试毒的东西里。看看银针有没有变黑,变黑则有毒。不变黑则没毒。这是现在的提炼技术比古代先进的多,所以现在的砒霜里不再含有硫和硫化物。当然古代没有那么复杂,因为古代并没有那么多条件去弄那么多种类的毒。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觉得有点可信度吧,银子貌似是可以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可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拿现在的观点去看以前的事情,可能会有偏差。毕竟古代的毒跟现代的毒应该是有区别的,所以还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银针试毒只是表面现象,而背后的化学机理才是本质,分如下3方面阐述:
1、首先搞清楚银针的特性:
银针肯定是由金属银制成,银在常温状态下化学性质非常稳定,不会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千百年来银能够作为与黄金齐名的硬通货一方面是由于稀少,另一方面就是化学稳定,不会随着时间延长而发生变化。那是不是银就与其它物质不发生化学反应了呢?当然不是,银可以与硝酸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银,是可以溶于水的,不可能残留在银针上。银还可以和浓硫酸反应,当然古人还无法制备浓硫酸,故可以排除。除此以外,银还可以与硫或硫化氢反应,按如下化学方程式进行:
2Ag + S ==== Ag2S,4Ag +2H2S + O2==== 2Ag2S + 2H2O
这两种反应都生成硫化银,而硫化银是一种灰黑色物质(如下面照片所示),不溶于水,因此有残留在银针表面的可能性。常温下银除了上述反应外,不会再与其它物质反应了。
2、要搞清楚古代毒药有哪些?
古代毒药种类繁多,有矿石的,例如砒霜;也有草本植物,例如断肠草、情花、夹竹桃;还有动物血液,例如鸩酒。这些毒物成分千差万别,不过古装剧中经常用到的就是砒霜,其中最经典的就是《九品芝麻官》里星爷断案的那个片段了,用半斤砒霜倒进瓦罐里证明来福说的话是假的。那么,我们重点来了解一下砒霜为何物?
砒霜在古代是开采天然矿物砷黄铁矿(FeAsS),这是一种铁的硫砷化物(如下图所示),大家注意这种矿石里面是含硫元素的,此矿石在江西、湖南、云南、贵州广泛分布,别名毒砂或者白砒石。古代制作砒霜都是采用土法熏蒸,当然没有现代化的化工手段了。最通用的做法是在大锅里高温熏蒸砷黄铁矿,用锅盖盖住,高温促使矿石分解冒白烟,而白烟在锅盖上凝聚,就像结了一层霜一样,这就是砒霜名称的由来。由于硫的熔点较矿石要低,那么在熏蒸和冷凝过程中难免会混入砒霜中。其实银只要与十几万分之一浓度的硫接触都会起反应生成硫化银,从而产生黑色物质。
3、结论:
从以上论述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1)古法炼制的砒霜是可以用银针试出来的,但采用现代化工手段生产的砒霜由于不含硫是无法检测出来的;
(2)对于有些含硫元素的食物会存在误判问题,因为银针是检测硫而不是直接检测有毒物质;
(3)古代其它毒物如果不含硫元素是无法检测出来的,因砒霜易得,故大多数影视剧均设定砒霜毒物,所以此类桥段多了才会让人产生这种错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装剧里的银针试毒的桥段是古时候的文化遗产而来的方法,一般古代的毒说的就是砒霜,也就是传说中的鹤顶红,那么银针真的能测出有毒因而银针变黑么?砒霜的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砷,三氧化二砷的成分和原理我就不一一说了,所以纯净的三氧化二砷提炼不出来多少都掺杂着杂质那时候的砒霜
都是高温蒸馏砷黄铁矿之后的副产品、砷黄铁矿是铁的硫砷化物所以这些杂质就是硫或硫化物了因此古代的砒霜含有杂质而呈红色
恰好和丹顶鹤头顶的颜色一样就叫做鹤顶红。
我们都知道硫或硫化物遇见银会发生化学反应表面会生成黑色的硫化银所以古装剧中银针能把毒试出来还真不是骗人的起码在古代是真的银针只能测出含有硫化物的毒你换成其他的毒是完全没用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