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写格律诗时,入声字能作诗的白脚吗?
入声,仄声,都是写格律诗时,入声字能作诗的白脚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写格律诗时,入声字能作诗的白脚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看了半天,也不太明白。什么“白脚”“黑脚”别扭得很。
依我看,古诗的韵律也好,今天的诗歌创作也好,所谓琅琅上口就是一个评判标准。每个人对音律的感知能力先天就有。比如初生的婴儿躺在摇篮里就喜欢听轻柔而又有节奏的歌谣,还要伴随有节奏的摇晃动作,这样他就能安然香甜的睡觉。
好的诗歌都是一念一听就很顺耳的,就像音乐歌曲的动听,是令人快慰的乐音。反之就是刺耳的噪音,令人难受。比如防空警报的声音,乱哄哄嘈杂的声音等等。这样的声音,也就像古诗里不合平仄用字产生的效果。一般来说,能够提笔写出一首好诗的人,他的驾驭文字的能力也不会差到哪里去。这就像一个先天嗓音条件就好的人,他唱歌也就不是五音不全一些。
研究古诗的平仄用韵,从中发现古诗创作的规律,这有利于提高古诗创作与欣赏的能力,但如果一味机械的套用,也难免会束缚创作者的手脚,使诗歌创作陷入死板僵化的境地。我相信,李白杜甫们写诗的时候,他们不会先考虑每一句几个字,和每个字的平上去入这些问题,一定不会的。好诗都是感情自然的流露,是从作者心里奔流而出的清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欣赏此诗的时候,我们会和作者一样感受一份轻松。为他的流放遇赦倍感欣喜。这样的诗由内而发浑然天成,就是好诗。
不管是写诗还是欣赏作品,把重点放在某个字句的排列布阵上,我觉得没有多大意义。还是要善于捕捉创作灵感,充分发挥创作激情,这样的诗歌也会有人欣赏。
无意否认对诗词格律的专门研讨。只是个人不太喜欢而已。我总觉得那是一种人人本身就具备的自觉的能力。就像以前老百姓虽然文化不高,但说出来的顺口溜,歇后语,谚语,还有唱出来的民歌也很有新意。这跟他们知不知道格律并没有关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来简要回答:写格律诗时,入声字可以作诗的白脚。写古体诗时,平声也可以作诗的白脚。
我认为,我们的先贤诗人已经把诗词这个特殊的裁体格律确定得很完美。这个格律平仄有致,顿挫悠扬,似行云流水,如波涛奔腾,朗诵悦耳,富有音乐感。回味悠长。
我们在创作现代诗时,最好也要有韵律。这祥读起来会有音乐的悦耳快感,也容易传记。这是诗的特性。
我们在创作新诗的同时,要传承发扬灿烂的格律诗的文化体裁。让中华民族文明古老,闪闪发光,万古溢香的诗词文化璀璨辉煌。引领世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写格律诗时入声是可以作白脚韵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白脚?黑脚?不懂?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问题:写格律诗时,入声字能作诗的白脚吗?
前言
格律诗中,韵脚必须是平声,白脚必须是仄声。当然可以用入声字。
不仅可以用,甚至欧阳修《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的白脚全是入声 。
另外,讲究的诗人,需要特别注意到白脚仄声的变化,入声、上声、去声循环使用。
一、白脚的声调变化
写格律诗时,非常注意白脚的声调变化,例如王维这首《从岐王夜宴卫家山池应教》:
座客香貂满,宫娃绮幔张。涧花轻粉色,山月少灯光。
积翠纱窗暗,飞泉绣户凉。还将歌舞出,归路莫愁长。
仄收的四个白脚:
满,上声。
色,入声。
暗,去声。
出,入声。
又如杜甫《秋兴八首》: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这首诗首句押韵,只有3个白脚:
主、上声。
振、去声。
冷、上声。
二、上尾之病
不过也有诗人不注意这一点,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专门论述过这个问题:
出句句脚上、去、入俱全,这是理想的形式。最低限度也应该避免邻近的两联出句句脚声调相同,否则就是上尾。
1、小病
相邻两个白脚声调相同就是上尾,其中临近的两个声调相同,是小病。例如王维的《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意、渡,都是去声,算是小病。
2、中病
又如储光曦《题辨觉精舍》:
朝随秋云阴,乃至青松林。花阁空中远,方池岩下深。
竹风乱天语,溪响成龙吟。试问真君子,游山非世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