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头悬梁,锥刺股”的读书方式可不可取?
自己的,头悬梁,锥刺股“头悬梁,锥刺股”的读书方式可不可取?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三、“头悬梁,锥刺股”效率不高
读书学习,我们要的是质量和效率。“头悬梁,锥刺股”式的刻苦努力,花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人在疲劳状态下,不管做什么效率都不高,读书学习更是如此。
读书学习时我们也深有体会,多学一会,感觉大脑已经满了,装不进去。人集中精力学习是有时间限制的,孩子在20分钟左右,成年人30分钟左右,最多一个小时。超过注意力集中时间,效率不高,甚至是浪费时间和精力。比如同样学习一个小时,甲方法连续学习一个小时;乙方法学习25分钟,休息10分钟,再学习25分钟。最后乙方法的效率远远高于甲,乙方法还感觉轻松快乐,下一次再学习时有一个快乐学习的心理暗示。
“头悬梁,锥刺股”式的学习只是给人一种努力的表象,没有真正的效果。学习上讲究科学有效的方法,好的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时间不等于效果,精力也不等于效果。效果=效率*时间,效率就是好的方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你的邀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你好,这是时代的产物,精神激励的方式。但通过努力改变人生的寓意是不会变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刻苦是自己的决心,说起来精神可贵可取,方法欠佳。再说,痈苦与幸福是对立的,没有痛苦哪来的幸福?有对立就有统一。有痛苦就刻骨铭心,收效就是得益,没有痛苦就不会当回事,就不会得益就不会有福享!
小时候为了学习写字,手冻麻木,冻破流脓那种日子的痛苦永远不会忘记,所以今天在网上还可以与网友们相住在一起而感到快乐与幸福,这就是痛苦的收效与得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你好,我是初中数学物理微讲堂的牛老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先讲一下头悬梁、锥刺骨的两个典故吧。
头悬梁的主人公叫“孙敬”。孙敬的家庭条件是十分的贫困,于是他就让自己努力的读书,经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累了还不休息,疲倦的在学习的过程中他总是打瞌睡,为了不让自己睡着,他就在房梁上吊了一个绳子拴住自己的头发,只要一打盹,房梁上的绳子就会拽自己的头发,让自己清醒过来。孙敬通过刻苦学习,成为了一位大儒,政治家!
锥刺股的主人是苏秦。年轻时学问不多。不受重视,家人也对他冷淡,瞧不起他。对他刺激很大,因此发奋读书。在疲倦犯困时,他为了让自己清醒,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猛然间的疼痛让自己清醒过来,再继续读书。
这两个故事都是告诉我们:只要肯下功夫就会有收获,家长经常用这两个例子激励我们要发奋学习,勤奋读书。他们两人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认真读书,确实改变了自己。
但是孙敬并没有什么学术流传下来,是只知道死读书而成了书呆子,没有在仕途上从事一官半职,碌碌一生没有大的成就。苏秦虽然读书读的好,但是却没有将自己的才华应用到造福人类的身上,他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最后甚至被污蔑成了奸细,在争名夺利中受了“车裂之刑”。
孙敬和苏秦都是为了读书肯对自己下狠手的人,但是他们的结局并不为后人所看好,所以人不管什么时候都要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不仅仅只是勤奋学习就行!
所以我认为“头悬梁,锥刺股”的读书方式并不可取。努力是成功的前提条件,但是努力要有方向,有目标。
很多人上学的时候没有自己明确的目标,毕业以后也不知道应该干什么,这也是很多人觉得读书无用的原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学而优则仕
古代讲的是士农工商
头悬梁锥刺股有个前提
你是不是一个读书的材料
现代人就说:你的智商是多少?
认清自己很难
是这块料可以做“士”再去努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你一定要明白古人讲的这一故事并不是要你照照去做,而是通过这一故事倡导的一种学习精神。只有一个人这样做,后来还有第二人吗?但是后来名人灿若繁星。古人很聪明,从来不用直白的方式进行说教,再比如明末清初蒲松龄用神仙鬼狐的故事反应社会现实(《聊斋志异》)。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定要体会其精神实质。所以说本故事倡导的精神对现在仍然实用。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