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何唐高宗迁都洛阳后迅速达到鼎盛,而玄宗回迁西安后迅速衰败?
洛阳,长安,关中为何唐高宗迁都洛阳后迅速达到鼎盛,而玄宗回迁西安后迅速衰败?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东都洛阳,西北长安。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两座城市都是国都的首选。长安地处关中,有秦岭、渭河作为屏障;内有肥田,外有供给,人多地广,一旦有变,可以做长期抵抗的准备。洛阳从夏商周时,就已经成为天下的中心,地处九州腹地,境内丘陵交错,山川纵横,水系密集,又有适宜耕种的洛河平原。同样是一块上佳的宝地。
武则天放弃建都多年的长安,改迁洛阳,并不是长安过往的优势小时了,而是新形势的变化,让她不得不做出这样的选择。
武则天迁往洛阳,很大一个原因在于,长安作为一个国都,已经过于庞大,变得难以供养。作为一个国都,不可以避免的会聚集起大量的人口。经商为宦,贩夫走卒,皇族世家,庞杂的人口,让长安变得像一个臃肿的胖子。他们需要大量的物资。这是长安自身难以满足的。虽然这里也有土地可以耕种,但更多需要依赖从外面调入的粮食,才能满足消耗。
长安地区的物资,虽然可以依赖隋炀帝时的体系。这是一个以黄河为主,连接起长江、淮河,渭水,以及现代天津地区的庞大水系。正是依靠水系,才把江淮一带的粮食,运往长安。虽然路线很明确,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黄河本身是一个容易泛滥,聚集着大量淤泥的河流。运输路线常常被堵塞。
而且,在三门峡又有险峻的激流,这些都给运粮航行带来了很多困难。虽然在武则天以前,曾有一些清淤,用人力拉船的做法,但效果都很一般,计划也很难实行。运往长安的粮食,都不会太多,且成本极高。
唐高宗初年的鼎盛时期,每年也不过仅能往长安运送二十万石左右的税粮。这跟长安密集的人口相比,完全不成比例。所以,后来白居易才会感叹“长安居,大不易”。如果一旦遇到关中饥荒。民众只能自发逃往洛阳,甚至连朝廷都要迁都洛阳。倒不是因为洛阳自身产粮高,而是这里运粮更方便。
除了因为洛阳东部,就是当时中国的产粮地外,隋炀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也让洛阳在运送粮食的问题上,比长安更容易些。
而且,当时武则天迁都的时候,国库财政收入还算不错,可以给迁都提供支持。当时武则天对政权的掌握,也较为牢固。这是一件重要的大事,虽然洛阳有当年隋朝修建大兴城的基础,但营建国都,毕竟耗费巨大。迁都涉及的范围极广,官员、平民,皇亲贵族,以及他们的随从家人。
迁都迁都不是简单的搬家,收拾锅碗瓢盆就可以。它涉及到千百万人的生计。许多人已经在长安附近扎根,祖先的坟墓已经修建,这里被视为故土。如果没有财政支持,迁都就可能酝酿成祸患。甚至根本无法提出迁都的事宜。武则天之后的中宗,睿宗,都无法迁都洛阳,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当时饥荒灾乱不断的缘故。
如果从武则天自称皇帝,改国号为周的举动看,也不难理解,毕竟洛阳还曾是周朝的国都。而在晚年确立继承人后,迫于政治压力,让她不得不再度迁都长安。这一举动,虽然有利于后来唐王朝的重新建立,却不利于现实形势的变化。所以,唐玄宗才会选择再度迁都。历史就是在这样反反复复中,不断前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那是因为武则天相当皇帝,长安支持李唐的遗老遗少多,要称帝很难,洛阳新开发,没有遗老遗少,爱咋干就咋干。其实没有李治,武则天,唐朝也会达到兴盛,不在于他迁居陪都。想想西汉,大隋,大明,大清,都是三到五帝时达到鼎盛,之后衰落。这就是历史规律。前几朝都吸取前朝灭亡教训,励精图治。工商发展,后几朝都是享乐主义坐吃山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唐迁都洛阳而胜,回迁至长安而衰
西汉都长安而兴,东汉都洛阳而颓
事在人心,人为而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问题压根就不成立啊。旧唐书 新唐书 资治通鉴都没有记载过高宗迁都洛阳 也没有记载玄宗在洛阳执政啊。难道巡幸就是迁都??李唐没有一个皇帝在洛阳登基 没有一个在洛阳祭祀 李唐太庙也在长安。李唐皇帝陵都在长安周边 除了一个被胁迫到洛阳的唐昭宗除外对了 也就是黄巢胁迫过去才有了迁都一说。仅3年!元上中下3都 没见其他2个地方说是元首都 明朝凤阳 南京 北京几个首都??为什么是朱棣迁都北京?太庙 祭坛 祭祀陵墓都在北京周边吧 清朝更不用说了 盛京 北京 清朝入关以后都是在北京祭祀 登基 太庙 陵墓也在北京周边吧。对了这几个朝代都没事巡幸吧。清朝皇帝没事也在盛京 住一段时间 也在盛京面见大臣和外国使者吧 难道沈阳人也说清朝首都在沈阳??
《幸东都诏》是唐高宗李治颁布的一道巡幸东都洛阳的诏书。
《幸东都制》是唐玄宗李隆基创作的一篇散文 你慢慢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