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宋元明时期,很少用“和亲”政策来缓解矛盾了?
明朝,宋朝,元朝为什么宋元明时期,很少用“和亲”政策来缓解矛盾了?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和亲在中国古代由来已久,在漫长的历史中,拿女子换和平其实并不少见。在中原羸弱的外族强盛历史过程里,皇帝就是将公主们一个个送到异族之中去,其中著名的就有,文成公主,昭君出塞,她们用青春岁月来换取帝国的和平和喘息时间。传播,经济文化和友谊博爱的种子!
宋朝的时候,为什么宋朝宁可割地、赔款、纳贡,可偏偏就是不愿意和亲呢? 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关于这方面记载很少)但一点是很肯定的,宋代国策是崇文轻武的,宋朝不是不想和亲,而是迫于颜面无法“屈尊”和亲,只是背后的辛酸鲜有人懂而已, 何况宋朝廷走的是狭缝生存道路,同金联盟灭辽,同盟国联盟灭金。最后被蒙古所灭!
元代,周所周知元代最强盛时期地理版图达到整个亚洲的一半,历史记载有过将阔阔真公主远嫁西亚的事迹,元代统治阶级同许多少数民族本就是姻亲,几乎是没有外患,根本上不存在考虑公主和亲。
可能中国历史上从来不肯进行和亲事宜的便只有明朝一代了!明朝没有经历汉朝早期那种困难的局面。明朝的建立,就是建立在推翻蒙古人统治的基础上。试想明朝经历明汉朝早期的白登之围吗?明朝有汉朝早期那样的窘境吗?没有,明朝一开始就没有那种困难,因此明朝没有和亲的必要 明朝虽然最终下场惨淡,但是其却非常坚定的从头到尾都贯彻了不和亲的原则!明朝固然让人觉得可惜,但是这样的气节却值得我们子孙后代学习,我们应该永远贯彻这种维护本民族尊严的原则!
你好作者这是我的回答(资料图片来源于网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引言
“和亲”政策实际上是中原汉族和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一种政治联姻,形式上中原的皇帝把公主嫁给少数民族首领,同时中原皇帝以嫁妆的形式把中原的丝绸、瓷器等手工业品、技术、工匠带入少数民族,因此“和亲”政策是双方的一种联姻,也是双方的一种经济文化交流。从周边民族的角度来分析,因为周边民族都是游牧民族,生产方式单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不能够独立生产出来,通过和亲引进汉族的物质文明和文化技术 。从汉族角度来分析,因为面临周边民族的袭扰,通过战争解决这种威胁代价太高,和亲花费比较低,且和亲能够加强两个民族之间心理上的认同,因此中原许多王朝都采取和亲政策。在中国历史上,汉唐时期采取和亲政策比较常见,宋元明很少看到统治者实行和亲政策,原因是什么呢?
宋明两朝,周边民族采取了加强自身物质文明、文化技术的建设能力,以减少对中原汉族的依赖,同时采用其他形式取代“和亲”政策来引进中原先进的物质文化成就
我们先分析宋朝:
辽、夏加强了自身的物质文化建设。西夏占据的河套、陇西地区,辽国占据的幽云十六州,都是农耕文化非常发达的地方。同时辽和西夏利用战争的机会掠夺北宋的人口,设立“投下军州”,让被俘的汉人从事农业生产,促进了辽、夏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改变了辽和西夏单一的游牧生产方式,这样一定程度上辽、夏减少了对宋朝的经济依赖。
在经济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对比上,辽、西夏与宋差距缩小。所以也就不是那么迫切想要与中原和亲了,而汉朝与匈奴,唐与吐蕃之间的经济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对比非常悬殊,所以匈奴、吐蕃迫切需要通过和亲来引进汉族的先进文化和手工业品。
宋代周边民族采取的是榷场和“和议”的形式。宋朝一般会在与辽、西夏的交界处设立贸易场所,即榷场,官府和商人携带的物品可以在此交换。
如宋辽之间,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辽国发生旱灾,购买了北宋官仓两万石粟。
从中我们看到:通过榷场双方的经济实现了互补,设想假如没有榷场,辽国发生旱灾时,就只能通过对宋朝抢掠来实现。辽国经常这样做,宋朝打又打不过,宋就只能采取和亲的政策,去给辽国送一些东西。所以榷场构建起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加上当时民间的私相贸易也比较多,因此辽、夏统治者通过榷场贸易能够引进宋朝先进的物质文明和技术成就,自然也就不需要“和亲”。
宋辽之间、宋夏之间通过和议也加强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这些和议的实现都是以宋朝付出沉重的经济代价为条件的,宋朝给辽、夏银子,而且还要赐予绢帛,数量比较大。本质上这些和议也是一种经济交流,满足了辽、西夏对绢帛的需求。因此宋代“和议”取代了“和亲”政策。
我们再分析明朝
明代蒙古也加强了自身的物质、文化建设。蒙古建立了库库和屯(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改变了过去蒙古游牧的生活方式,建立城郭,招揽汉人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发展手工业,文化,加强自身的经济文化建设,在一番努力之下,库库和屯成为当时蒙古的手工业和商业中心。
明朝采取了互市贸易。万历年间,明朝与蒙古修好,双方开展了互市贸易。如明政府在大同、宣府等地设置了马市,蒙古族人民携带牲畜、马匹、皮张等货物换取内地的铁锅、布匹等物,通过这样的方式能满足蒙古人的日常生活必需品,也加强了双方的经济文化联系,民族心理日益接近。这样的互市贸易在整个明朝三百年都存在,比如明英宗时期的土木堡战役就是因为明朝拒绝了与瓦剌的互市贸易,导致剌发动战争,明朝战败,后来明朝又被迫恢复了互市贸易。因此明朝取代“和亲”政策的形式是互市贸易。
本来蒙古的经济落后,生产部门单一,日常的生活必须品得不到满足,现在自身有了造血能力,能够自己制造出一部分手工业品,加上与明朝进行互市贸易,因此蒙古也就不需要通过和亲来引进明朝的物质文化成就。
从宋代和明代的统治者来分析,宋明是理学的最繁荣时期,受此影响,整个中原汉族对气节非常看重,注重“夷夏之辨”,不想与周边民族联姻。汉唐时期统治者心胸开阔,对外比较开放,尤其是唐朝是时期的汉族是各民族交融后的新汉族,比如李唐王室就有鲜卑族的血脉,不太注重夷夏之辨,敢于通过和亲与各民族交融。所以汉唐的统治者愿意采取和亲,宋明统治不愿意和亲,宁远用其他政策(比如和议、互市)代替。因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宋明统治者与汉唐统治的心理、胸襟是不一样的。
元朝政治统一,人口空前规模的流动,与其他蒙古四大汗国的交流,这三个方面能够促使蒙古统治者吸取先进地区的物质文明成就。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