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对于那些濒危物种为什么不提前保存他们的基因以便以后克隆呢?
物种,动物,生物对于那些濒危物种为什么不提前保存他们的基因以便以后克隆呢?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克隆技术还有很多难题没有解决,而且生物宝贵是因为都是生态一部分,灭绝后其生态位会被其他物种占据,克隆出来的生物没有调节生态的作用,多只能待在实验室,意义不大。
克隆技术并不是万能的,现在的克隆技术还有很多不足。首先这项技术需要提取完整的体细胞,经处理后形成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的干细胞,才可能发育为动物的不同组织器官。然后使其在试管中经过早期分化形成有一定细胞量的人造胚胎,这仅仅是完成了第一步,然后还需要找一个合适的代孕动物,动物差别越大细胞表面的抗原分子差别就越大,在植入到别的动物体内遭到的免疫反应就越强,胚胎很难着床并发育为完整个体,大部分在孕早期就会流产或者死胎。我们都听说过世界上第一只克隆哺乳动物多莉羊,可是多莉仅仅是很多个胚胎中发育成功的一个而已,大量的人工胚胎都死亡了。对于那些灭绝的动物,它们在自然界的近亲本身就比较少,找到一个合适的代孕动物是很艰难的,动物的体型有大有小,不同物种间的亲缘属性也有近又远,濒临灭绝物种的克隆远远比我们想的困难。
所以如果要想通过克隆技术保存濒临灭绝的物种,还需要其它技术的支撑,比如人造子宫。这种技术允许胚胎在母体外发育,是科学家们为改善早产儿生存等问题研究的设备,不过目前技术还相当不成熟,仅仅是实现使羊羔幼崽在母体外生存了8周,尚不足以支撑受精卵到完整生物个体的发育过程。总的说来用克隆技术保存濒危物种还很难实现。而且就野生动物而言,濒危或者灭绝是因为不再适应如今的环境,人类只有力量保存一些种类,做不到全面兼顾,而那些大型动植物在自然界中本身都有调节生态的重要作用,当数量减少后它们的生态位就会逐渐被其他生物代替,它们对生态调节的作用就很弱了,而用克隆技术制造出来的生物个体由于缺少和它们的同类一同野外生存的经验,缺乏野外生存能力,多只能待在实验室或者动物园,我国繁育了很多大熊猫,可成功放归野外的寥寥无几。
物种的宝贵不在于物种,而是物种在自然生态中的作用,对于人类来说保存生物的多样性很重要,主要目的是通过保护物种的的多样性来保证自然环境更长久时间地维系在正常水准,而不是为了单单一种物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保存也意义不大,因为每个个体基因还是不同的,基因传承需要种群的存在,即便存某个个体的基因也解决不了濒危物种消亡的事实。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实际上,全球科学家正在致力于保护濒危物种的基因保存工作。期待被宣布灭绝的白垩纪活化石的长江白鲟,再次出现。
将濒临灭绝的动植物的遗传材料冷冻并保存在异地的想法听起来更像是侏罗纪公园的续集,而不是现实,但这是在进行中。
科学家的濒危物种保护计划,动植物保护组织致力于保护地球上的动植物种群,但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性,必须使用基因库等替代方案。
随着濒临灭绝的动植物(无论动植物)从其自然栖息地中消失,研究人员正在寻找替代品来保护这些物种。
旨在将物种保留在其生态系统或栖息地中的原地保护是当务之急。但是,为了保护濒临灭绝的物种,还进行了其他非原生境的保护工作,保护濒临灭绝的物种,并将其DNA放入基因库中。由于冷冻生物学的最新发展,有可能使组织存活并保持数十万年不变。
使用冷冻保存技术,创建了一个“冷冻动物园”,其中存储了来自355种和亚种的3200多种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行动物的活细胞系。但未来将有很多发展基于保存在库中的DNA或细胞和组织材料。
抵御濒临灭绝动植物的第一道防线是从野外获取具有遗传代表性的样本。对于植物,种子通常是储存这种材料的最佳方法。
对于动物,业采用冷冻不同物种的胚胎和配子的工作,达到基因保存的作用。
由于物种差异,冷冻生物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是保持地球遗传多样性的丰富性所必需的。
最近,中国科学家宣布长江白鲟灭绝,野生的长江白鲟灭绝,并不代表,这个物种消失。长江白鲟的DNA应该已经早就采集到位,等待生物技术的进度,复活哪些濒危灭绝的动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尽力保存了:)我们不在测自己基因组么。
假以时日谁是珍稀谁又知道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