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我们要讲道理?
讲道理,道理,的人为什么我们要讲道理?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讲道理是人之根本。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到知识,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认识自然,更好的生活工作。学习要独立思考,了解知道实际情况,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思考的意思,习,练练,以能用会用,增进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学习不是为了改变命运,容易造成学而学,功利性太强,缺少兴趣,不可持续长久和发展,学了也不知道怎么用不会用,分析处理问题能力低,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到知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講道理可以避免一些暴力行為,有些人一時沖動是想不到東西的,就好像跳樓那些人那樣,八成以上都是可以和他講道理勸得到他下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我们的国家是礼仪之邦,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和孔孟之道深深的扎根于每个人的心中。从小到大受得教育也是如此。古人云,凡事要以理服人,以德服人。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每个时代都要讲道理,这个理大到可以是国家的法理,小到可以是家长里短的矛盾。人们似乎是在互相不约而同的在内心深处默默遵循着这个道理。如果我们不讲道理可想而知这个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一个国家没有了法治约束就会丧失公平正义,就会让人们生活在黑暗的世界中,一个家庭不讲道理就会导致夫妻不和,伦理无常,又何谈孝道。所以说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心中守着自己的底线,这个底线从某种意义上也是我们要讲的道,讲的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为什么要讲道理?
我来答
道理,其实这是外界要求的内化。
在我们的成长中,如果早年的养育者对我们只讲道理,只提要求,不关注我们的情绪感受,我们就很容易发展成一个“过度应该”的人,这些“过度应该”表现在:
人应该应该怎么做?
你应该应该怎么做?
我应该应该怎么做?
他应该怎么做?
这些养育者跟孩子的联结,不是通过情感,而是通过“要求”“对错”“道理”,这样就会导致这个孩子情感感受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引导、锻炼和发展,过度地发展了很多“道理化”的能力。
在大人给他们植入的意识里,小朋友应该好好吃饭才对,即使是你已经吃得很饱了;
小朋友应该不哭闹才对,即使你已经很伤心了;
小朋友应该不抢玩具才对,即使你不想跟别人分享......
很多人在这个框架上长大,变成所谓的乖宝宝,他们长大后也会继续采用这种模式去跟别人进行互动,复制早年用“道理”跟人联结的模式。
在沟通的过程中,道理总会最先冒出来,他们无法看到活生生的内心,更体会不到每个人感受上的差异,总是不知不觉就得罪别人。
让感受走在道理前头,让高情商成为可能
很多认为自己情商低,只会讲道理的人,可能会像我上面的读者一样:
积极地去学习各种说话技巧,甚至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擅长沟通的人工智能,能够根据对方说的话,以及当前的矛盾,做出最好的反应,让双方舒服地把问题解决了。
但事实上,所有的说话技巧都基于理解本身,好的沟通永远都不是对方出一招我们套用一个解决话术,而是两个流动的人,在相互理解和感受之中对话,最后达到双赢。
那些大道理往往会用僵硬的方式阻断了理解和感受,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去理解和感受,放下道理。
就像小时候,父母总是不接纳我们情绪情感的合理性,总是评判我们不应该这样那样一样,比如小孩不应该馋嘴,小孩不应该让大人生气,小孩不应该哭闹,小孩应该懂礼貌一样。
他们从未尝试过理解:
为什么我们会馋嘴?
为什么我们要干一些事,让大人生气?
为什么我们有时会哭闹?什么时候我们会哭闹,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我们不懂礼貌?发生了什么?
这些对情感和感受的忽视,甚至否定,让我们的真实自我得不到发展,让我们总害怕一旦不遵守那些要求和大道理了,我们就是不够好的,不配被爱的。
但实际上,你任何的行为都是合理的。
小孩不就是会馋嘴吗?小孩凭什么不能让大人生气?小孩凭什么不能哭闹?小孩为什么要懂礼貌?怎样才算懂礼貌?
这些要求和规矩其实是可以变的,因为视角不同,对应的要求和规矩就完全不同。
基于这一点,没有绝对正确的道理,只有从某种角度出发,某种人的需求出发,暂时和局部的观点。
你对世界的认识和观点和道理,必须是要整合自己的感受来进行的。
这样发展出来的观点的能力就不会只是一个空洞的道理或者一个死板的要求 —— 它会是灵活的、更多角度的、可以多种观点并存的能随时可选择调整的。
当你尝试去理解和感受、学着去整合时,你的情商才有了提高的可能。
上一篇:你对品牌定位应该为品牌的后续发展留下空间和想象力是怎样理解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