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看待学龄前儿童的游戏?
游戏,孩子,幼儿如何看待学龄前儿童的游戏?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一、游戏的概念:
一提起游戏,人们总是自然地联想起自己地娱乐活动,把游戏与生产、劳动、学习相区别。但是,婴幼儿生活中地游戏并非如此简单。著名的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游戏是学龄前儿童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
从广义上说,学龄前儿童游戏就是指各种“玩”的活动,是一种不创造物质财富的消遣、娱乐、享受性质的活动;
从狭隘上说,学龄前儿童游戏是指幼儿园中教师设计并提供的、引导孩子产出的、自发进行的“玩”的活动。
游戏是学龄前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是学龄前儿童通过实际行动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积极活动。学龄前儿童心理的发展,主要是在游戏活动中完成的,甚至可以说学龄前儿童在游戏中生活,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
二、学龄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特征:
1.自主性和内驱性
自主性和内驱性是幼儿游戏的主要特点。游戏是由幼儿的直接需要而产生,由内部动机驱使而产生,不是由外部强加的,是“我要玩”,而不是“要我玩”。在游戏中,儿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和能力,自主选择游戏伙伴、确定游戏主题、推进游戏进程。任何外部的强制和干涉即将使游戏”中断“,影响幼儿内在需求的充分满足。
2.趣味性和愉悦性
一方面,游戏有内容、情节、角色、动作、语言、玩具和游戏的材料等,游戏主题、游戏内容和游戏形式丰富多彩、灵活多变、引人入胜,幼儿常常从成功和创造中获得愉快,所以幼儿喜爱游戏。另一方面,由于游戏是幼儿自主的活动,在游戏中,没有强制的目标,幼儿能表现自己的能力,实现愿望,可以自主地选择游戏、决定游戏的玩法,控制所处的环境,在游戏中,幼儿的身心处于轻松、自由的、愉悦的状态。
3.虚构性和假想性
游戏是在假想的条件下完成的一种反映现实的活动,其情节的开展、角色的扮演、活动的方式和替代物的使用都是象征性的。在游戏中,幼儿反映的不是现实生活原原本本的翻版,而是通过虚构和想象,讲日常生活中表象形成新的形象,用新的动作方式去重演别人的活动,并根据游戏的需要,改变物品的用途。
4.社会性和时代性
周围的现实生活是幼儿游戏内容的基本源泉。例如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开展的娃娃家、超市、医院、美发厅、小吃店等,在结构游戏中构建的房子、社区、公园、汽车、桥等,都是社会生活或物体的幼儿游戏中的反映。通过幼儿的游戏可见社会生活的侧影。
5.规则性和有序性
虽然自选、自愿、独立、创造等体现了幼儿游戏的自主特征,但幼儿在游戏中并非毫无约束和限制。任何游戏都是有一定的规则的:既有幼儿在游戏中扮演角色、行为表征等游戏本身的”内隐“规则,也有幼儿为游戏的顺利开展而约定的”外显“规则。观察幼儿的游戏,我们可以发现,尽管他们的游戏有时似乎显得乱七八糟、非常忙乱,但每个游戏中都隐含有一种次序行。幼儿在游戏中是遵循规则的,每个个体都有一定的自我”约束“,也会相互”监督“。也正是这种自序的约束,把幼儿的游戏带入一种和谐、有序的状态。
6.过程性和非生产性
游戏是没有实用的社会价值,不能直接创造财富,是一种不直接带来”生产性“结果的活动。除去物品在游戏者之间的转移和变化,从游戏开始到结束,不增加任何生产的物质。对于儿童而言,游戏活动本身即是目的,幼儿关注更多的是过程而不是目的和结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学龄前游戏对幼儿的成长发育非常好,我今天想回答的是我们的家长给孩子游戏的环境了吗?做过多少游戏,分别从哪些角度采取了哪些科学的方法?现阶段发现谈的多,真正落实的少,落实到位的更少!在这里呼吁家长朋友们行动起来,让游戏陪伴学龄前幼儿的成长,为幼儿创造游戏的环境氛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很荣幸能够看到这个问题,也很高兴给大家分享我对这个问题看法与想法,废话不多说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那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关于这个问题。
在下面优质内容我为大家分享,首先我分享下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与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和快乐,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特别鼓励学龄前儿童多参与游戏。
如果把眼光在放回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游戏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至少孩子学习就是从游戏开始的。只有能够引起孩子兴趣的东西,孩子才会愿意去学习。那时的学习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而且孩子也的确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习到了新东西,而且体验到了乐趣。
有时家长会认为游戏只不过是一种消遣或者是让孩子宣泄多余的精力的方式之一。这种片面的认知,其实是没有能够完全理解为什么孩子把游戏看的这么重要。
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了动物的嬉戏之后,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他们认为游戏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预备训练,对动物和人类的身体发育有好处。动物之间的游戏是一种本能的训练,比如互相争斗、互相追逐。孩子也是一样,在玩耍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感知和智力、进行有倾向的实验以及锻炼社交的本能。这就是为什么游戏是一种非常有力地促进孩子学习的手段,以至于当老师或者家长成功的把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转化成游戏的形式,就会发现孩子对这些原来感到痛苦、无聊、枯燥的事情会充满热情。
要想弄明白游戏对孩子学习和成长真正的意义,还必须要了解一个生物学上的名词:“同化”和顺化。任何一种生物要生成都要适应外部的环境,这种适应性其实是在找取一种平衡。因此,生物学上的适应就是外部环境对个体的同化和个体对外部环境的顺化之间的平衡。孩子的本性就是通过一系列的练习和行动,以及通过一种持续构建的活动,从外部环境和自身之间寻找平衡。而游戏就是这种练习、行为、行动之间的最佳载体。以前我们经常说:“会玩,才会学”。这是有道理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