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老舍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老舍,长篇小说,北京老舍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三团一》(曲艺集)1938
《骆驼样子》(长篇小说)1939,人间;修改本,1955
《火车集》(短篇小说集)1939
《残雾》(话剧)1940
《文博士》(长篇小说,又名《选民》)1940
《张自忠》(话剧)1941
《大地龙蛇》(话剧)1941
《剑北篇》(诗集)1942
《归去来兮》(话剧)1943
《国家至上》(话剧)与宋之的合著,1943
《谁先到了重庆》(话剧)1943
《桃李春风》(话剧,又名《金声玉报》)与赵清阁合著,l943
《贫血集》(短篇小说集)1944
《火葬》(长篇小说)1944
《惶惑》(长篇小说,又名《四世同堂》第1部)1944
《偷生》(长篇小说,又名《四世同堂》第2部
《东海巴山集》(短篇小说集)1946
《微神集》(短篇小说集)1947
《月牙集》(短篇小说集)
《方珍珠》(话剧)1950
《龙须沟》(话剧)1951
《老舍选集》1951
《春华秋实》(话剧)1953
《老舍短篇小说选》19567
《福星集》(散文集)1958
《茶馆》(话剧)1958
《上任》(短篇小说)1958
《四世同堂》(长篇小说,又名《惶惑》、《偷生》、《饥荒》三部曲)上下册
《正红旗下》(长篇小说)
《老舍小说集外集》1982
《老舍文艺评论集》1982
《老舍选集》(1―4卷)1982
老舍 - 与诺贝尔文学奖
舒乙首次披露:1968年老舍曾获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为文学大国,始终没有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原因除了政治偏见以外,还因为中国作家的作品被翻译成外文的太少,在交流上存在着技术上的难题。而老舍当时在中国作家中恰恰是作品被译介最多的,连瑞典文的也有。另外,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程序也很复杂,先是由国际著名学者进行提名,被提名者可能有几百人,然后层层筛选,最后剩下5位候选人,再由评选委员秘密投票,得票最多的就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老舍在1968年被提名,到了最后5名还有他;秘密投票结果,第一名就是老舍。
但是在1968年,中国已经进入了“文革”高峰。各国谣传老舍已经去世,瑞典就派驻华大使去寻访老舍下落,又发动其它国家进行联合调查,中国官方当时对此没有答复(编者注:老舍死于1966年8月24日),瑞典方面断定老舍已经去世。由于诺贝尔奖一般不颁给已故之人,所以评选委员会决定在剩下的4个人中重新进行评选,条件之一,最好是给一个东方人。结果这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成了日本的川端康成。
“文革把一切都化为乌有!”舒乙感慨,沉默,这个悲哀的事实是在当年庆祝川端康成获奖宴会上,由瑞典大使透露出来的。舒乙同时列举出两个证人:一个是瑞典大使馆文化参赞。另一个是已故作家萧乾的夫人文洁若。萧乾夫妇曾经到过瑞典,证实过此事。但经过证实,当时进入五名候选人名单的其实并非老舍,而是沈从文。经过评委会的一致评选―川端康成才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舒乙,曾经是攻读林产化学工艺木材水解专业,而在自己的父亲的死后,却选择了从事文学工作。依靠父亲生前的成就和声誉,获得了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的职务。可当老舍颠沛流离的时候,他的妻子和儿子舒乙都和他划清界限,展现了其人性最丑陋的一面。
老舍 - 爱情
胡�e青和老舍都是满族正红旗人。胡�e青自幼好强,向母亲提出要上学,将来凭本事吃饭。就这样,她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女子分校和北京师范大学读书。老舍24岁时去英国东方学校教汉语。后又在新加坡一所中学教了半年 书,1930年回国,住在好朋友白涤洲家。
1930年,北师大音乐老师带胡�e青到白涤洲家中,请老舍到北师大讲演,老舍欣然应允,这是胡�e青与老舍的第一次见面。尔后,朋友们便极力撮合这门婚事。后来,老舍回济南教书。放寒假时,他给胡�e青寄来一封长信,介绍了自己的身世。信中说:“你给我的第一印象,像个日本少女,你不爱吭声……你我都是满族人,生活习惯一样。你很好学,我对外国名著、外国地理、历史、文学史也很了解,彼此有共同语言,能生活到一起。”
老舍还在信中提出“约法三章”:第一,要能受苦,能吃窝头,如果天天想坐汽车就别找我。第二,要能刻苦,学一门专长;第三,不许吵架,夫妻和和睦睦过日子。 老舍还说:“我没有欧洲人的习惯,出去时,夫人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着打伞,我不干。如果心里有气,回家就打太太我也不干。我愿建立一个互相友爱、和和睦睦的家庭。” 此后,老舍一天去一封信,连续写了一百多封信。
胡�e青与老舍第一次拥抱,是在中山公园后面的小沙滩。这是在那个守旧的年代,两人做出的“大举动”,也是他们人生道路上同风雨、共患难的开始。 1931年夏天,在灯市口一家三层楼的旅馆里,在罗常培先生主持下,胡�e青和老舍结了婚。结了婚后的第二天,老舍对胡�e青说:“我有一句话必须说清,平日,如果你看到我坐在那儿不言语,抽着烟,千万别理我,我是在构思,绝不是跟你闹别扭,希望你别打扰我。”他又说:“咱们要和睦相处,决不能吵架拌嘴。”这句话成为老舍夫妇恪守的信条,他们共同生活了35年,从没有红过脸。
老舍 - 故居
老舍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生于北京,逝于北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北京度过的。北京的街巷胡同,留下了老舍深深的人生足迹。人们都说北京的胡同很规整,或东西或南北,方向分明。其实也不尽然。在老舍的传世之作《四世同堂》里,曾经描写过一条形态特殊的胡同,那就是小羊圈胡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舍是这样写的:“……说不定,这个地方在当初或者真是个羊圈,因为它不像一般北平的胡同那样直直的,或略微有一两个弯儿,而是颇像一个葫芦。通到西大街去的是葫芦的嘴和脖子,很细很长,而且很脏。葫芦的嘴是那么窄小,人们若不留心细找,或向邮差打听,便很容易忽略过去。进了葫芦脖子,看见了墙根堆着的垃圾,你才敢放胆往里面走。走了几十步,忽然眼一明,你看见了葫芦的胸:中间有两棵大槐树,四周有六七家人家。再往前走,又是一个小巷──葫芦的腰。穿过‘腰’又是一块空地,比‘胸’大着两倍,这便是葫芦的肚了。‘胸’和‘肚’大概就是羊圈吧!”凡是了解老舍生平的人都知道,这条胡同并非是他凭空进行的艺术创造,而是在现实中始终存在的。它原先叫“小羊圈胡同”。老舍是在北京的贫民小胡同中生长起来的作家,对于自己在贫穷中度过童年的地方,老舍更怀有至死无法割舍的感情,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小羊圈胡同的影子,更有一些作品,几乎完全是把小羊圈胡同作为地理背景和活动舞台,展现了北京下层市民的生活场景,比如1937年写的小说《小人物自述》 、1944年写的小说《四世同堂》、1962年写的小说《正红旗下》等等。老舍的后半生是在东城一个普通小院中度过的。由灯市口西行不远,便是颇为僻静的丰富胡同。“丹柿小院”就在胡同口。由此向北,至经常演出老舍戏剧作品的首都剧场,步行只需十分钟;向南,是王府井大街,有老舍常去的东安市场、吉祥戏院。作为享有“人民艺术家”称号的老舍,其作品大俗大雅,为世人所关爱,显然很有些得益于他的居住环境。然而,如今这一带已是大厦林立,旧貌难寻了。
上一篇:太阳部落组合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