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李大钊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李大钊,马克思主义,同志李大钊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1920年10月4日,北京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成立,李大钊为负责人。,
李大钊 - 简介
李大钊,字守常,1889年10月29日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七岁起在乡塾读书,1905年入永平府中学,1907年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青年时代,目睹在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国家危亡局势和社会黑暗状况,激发了爱国热忱,立志要为苦难的中国寻求出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夺后,开始发表文章,揭露军阀官僚的统治只是加深了民族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1913年,含愤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中国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亡国条件后,在日本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向国内寄发《告全国父老书》。这时,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1916年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他在《青春》一文中号召青年“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
他积极抨击旧礼教、旧道德,向当时抬出孔子来维护自己统治的反动势力展开猛烈的斗争。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大钊同志受到极大的鼓舞和启发。他逐步明确地站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来,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同志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尚不足三十八周岁。
为纪念李大钊同志,发扬他伟大的共产主义革命精神,中共中央于1983年3月18日将他和他的夫人赵纫兰同志(1883年――1933年)的灵柩移葬于新建的李大钊烈士陵园。
李大钊 - 大事年表
1889年10月29日 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生时,父亲已因肺病逝世。
1891年2月 母亲逝世。大钊同志“在襁褓中,即失怙恃,既无兄弟,又鲜姐妹,为一垂老之祖父抚养成人。”
1895年 到附近黄瓜口村从塾师单子鳌读书。塾师为之起学名耆年,字寿昌。以后改名大钊,字守常。
1898年 到小黑坨村从塾师赵辉斗读书。 以后,又到井家坨举人宋某家从黄玉堂老师读书。 家庭为少年的大钊同志完婚,夫人赵纫兰。
1905年 考入永平府中学。“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
1907年 到天津投考学校。“感于国势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考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1910年 参加北洋法政学校罢课活动,要求清朝政府开设国会。
李大钊 - 个性特点
艰苦奋斗、先人后己
五四运动期间,李大钊在北京大学任图书馆长兼教授。他在东城红楼(北大一院)上班,却在西城租房子住,因为当时西城的房租便宜些。1920年至1922年,李大钊全家5口人住在西城区南边石驸马后宅35号(今新文化街文华胡同24号),一座普通三合小院的平房。1923年春,又搬家到西城铜幌子胡同,离开北大稍近一些。
每天清晨上班,从西城到东城,李大钊教授都要步行一大段路,不乘人力车。中午他经常不回家吃饭,在北大红楼图书馆办公室里,有时一张大饼,有时两个馒头或窝头,就白开水下肚。人们对他的生活归纳成十六字:“黄卷青灯,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
他们的家常便饭就是大饼夹根洋葱。有人去李大钊府上拜访,见他的幼女炎华,身穿红粗布小棉袄,外套蓝粗布小褂,前襟和袖口油光光的,土里土气的,像个乡下孩子,完全不像北大教授的女儿。亲戚对此很不理解,有次问起李大钊,他只是淡淡一笑说:“点种。庄稼人种地要点种,你当教授点什么种?”意思儿女要从小立好独立的根苗。“孩子们应当从小养成吃苦的习惯,免得长大了什么也不会做。”
这种艰苦朴素的作风,在北大教授中罕见。北京朝阳大学学生张尔岩回忆,他曾劝李先生要注意营养,李大钊听后说:“美味佳肴人皆追求,我何尝不企享用?但时下国难当头,众多同胞食不果腹,衣不遮体,面对这种情况,我怎忍只图个人享受,不思劳苦大众疾苦呢?”
陈独秀说:他(李大钊)对同志的真诚,非一般人可比。寒冬腊月,将自己新制的棉袄送给同志;青年同志到他家去,(他都热情地招待饮食)没有饿着肚子走出来的。
李大钊任北大图书馆主任时,起初月薪120银圆,后增加到240块银圆。但他把三分之二的钱用在公共事业上,剩下三分之一也不完全用于家庭生活,还要拿出一部分接济贫困学生。李大钊夫人常因生活费不够而发愁。北大校长蔡元培得知后,曾关照会计科说:每月发薪时要先扣除李先生一部分,亲手交给李夫人,免得李家中“难为无米之炊”。
忠厚耿直、见解朴实
鲁迅缅怀李大钊说:“守常先生……给我的印象是很好的:诚实,谦和,不多说话。《新青年》的同人中,虽然也很有喜欢明争暗斗,扶植自己势力的人,但他一直到后来,绝对的不是。”
1927年鲁迅在广州想到北京被捕的李大钊:“他的圆圆的脸和中国式的下垂的黑胡子便浮在眼前,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 李大钊殉难的噩耗传来,鲁迅悲痛地说:“椭圆的脸,细细的眼睛和胡子,蓝布袍,黑马褂,就时时出现在我的眼前,其间还隐约看见绞首台。”
李大钊常说:人生最高理想,在求达成真理。他也如此实践了。“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故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李大钊以朴实精辟的见解和坦诚的态度,羸得孙中山的信任,称赞他是真正的革命同志。宋庆龄后来也回忆说:“孙中山特别尊敬和钦佩李大钊,我们总是欢迎他到我们家来。”李大钊的《狱中自述》回忆:“先生(孙中山)与我等畅谈不倦,几乎忘食,遂由先生亲自主盟,介绍我入国民党。”
能者多劳,不辞辛苦
李大钊最欣赏的一副对联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他说:“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工作。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我们应该顺应自然,立在真实上,求得人生的光明,不可陷入勉强、虚伪的境界,把真正人生都归幻灭。” “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礼堂召开。孙中山对李大钊极为看重,亲自邀请李大钊出席国民党一大,并请他担任了预算委员会、宣言审查委员会、章程审查委员会、宣传问题审查委员会4个委员和大会主席团5名成员之一,是当时大会165名代表中担任职务最多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