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黄瓜地膜下出现菌类是什么情况?
黄瓜,菌类,生长黄瓜地膜下出现菌类是什么情况?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黄瓜地膜下出现菌类是什么情况?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悟空邀请!
题主好,大家好!首先说一下黄瓜地膜下出现菌类是细菌性茎软腐病,又称细菌性流胶病,常在黄瓜病茎和果实上出现流脓现象,后期茎果腐烂,整株死亡。随着我们北方地区气温降低,雾霾及阴雨天气,导致该病在一些黄瓜产区开始发生,地膜下出现这种情况一般是棚内湿度过大土壤湿度大不通气造成的,这样不利于黄瓜根系生长影响养分的吸收。
下面将该病的发生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控方法总结介绍一下,供及时识别,提前预防。
一、发病症状
黄瓜细菌性流胶病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生。苗期定植后7~10天,地上部出现黄叶时,在地表茎基部(地膜下)出现黄褐色水浸状病斑。地面湿度大时其子叶由边缘向内腐烂。病斑继续向上发展,可见近地面第1片子叶边缘出现1~2个水浸状凹陷病斑,后扩大向内发展,病斑处的叶脉呈深褐色。棚内湿度大时,茎基部出现流胶,病情继续向上扩展,叶背面的病斑溢出菌脓,干燥时病部易干、质脆,呈开裂状或穿孔状。
成株期植株开花结果时,在郁闭高湿条件下,先在茎蔓的叶节易积水处流胶,或在瓜条、叶柄、卷须上出现水渍状病斑或有水珠,扩大后呈鼻涕状流胶,严重时病株的叶片上黑褐色叶脉出现水渍状病斑,在植株顶部叶节处出现黑褐色萎蔫,枝条下垂、溃烂,后呈褐色干枯。
黄瓜植株感染细菌性流胶病后,畦面落秧的瓜蔓上湿度大时也出现流胶,该特征也是与黄瓜其他细菌性病害的区别点。
二、发生规律
黄瓜细菌性流胶病由丁香假单胞菌引起。病原细菌可在种子和病残体上越冬,借风雨、灌溉水传播蔓延。病原细菌也可通过人在走道上来回走动,或浇水造成的伤口侵染;摘心、掐卷须、绕蔓、摘瓜、打杈等农事操作对植株造成的伤口,也是病原细菌的侵染传播途径。
湿度和温度是该病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湿度大,发病重。大棚黄瓜苗期或开花结果期遇雾霾天或阴雨天气多,棚内湿度大,若植株下部叶片多、郁闭,植株茎蔓、瓜条流胶,并迅速蔓延,发病严重。病原细菌适宜温度为25~27℃,但秋冬和早春棚内的低温时间越长,湿度越大,发病越严重。棚内温度19~24℃维持10天以上,一旦升温,棚内的中午温度高,温差大,细菌性流胶病发生严重。
三、黄瓜细菌性流胶病防治技术
物理防治
降低环境湿度,增加通风透光,对黄瓜流胶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主要包括以下几项措施:一是定植时少盖土,露出黄瓜幼苗的蛭石面,有利于降低幼苗茎部湿度。二是苗期发病时,拉开植株周围的地膜,主要也是起降低湿度的作用。三是对已发病的棚室成株期进行药剂喷雾前,先去掉植株下部叶片,尤其去掉畦面上覆盖的叶片,减少病残体,并做到边去叶边喷雾(防止病原菌从伤口侵染)。该方法可快速减少植株下部的潮湿蒸汽上升,大大减轻植株上部病情,增加植株间通风透光,植株上部能很快长出无病的新叶。
药物防治
黄瓜细菌性流胶病,用辛菌胺乙酸盐涂抹流胶的部位,用咯菌腈或甲霜铜、或络氨铜锌或恶霉灵、或枯草芽孢杆菌、或氯溴异氰脲酸或敌磺钠、或五氯硝基苯淋灌根部,用噻菌铜或噻森铜或喹啉铜喷洒叶面,三管齐下进行防治,效果很好,每5~6天一次,连续2~3次,即可控制发病,并使患病植株恢复正常生长。
以上就是黄瓜地膜种植菌类危害的分析介绍,希望对朋友能起到帮助,欢迎大家关注支持,留言评论,分享您的经验和意见。
农夫老岳:2019.12.27.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黄瓜地膜下种植菌类是一种立体间作高效栽培技术
(1)栽培方式棚室面积为667平方米,在棚室内,以后 立柱为界线,把棚室分为:立柱以南为黄瓜与食用菌间作区, 立柱以北为菌墙立体栽培区。黄瓜一般于10月上旬播种培 育嫁接苗,11月中旬开始定植,采用宽窄行起垄种植,宽行80 厘米,窄行50厘米,株距25厘米;当黄瓜定植后,将发满菌丝 的平菇、鸡腿菇等菌袋,栽培到黄瓜的窄行内,每畦排放30袋 左右,总投料量3 000千克。
后立柱以北的空间,将发满菌丝 的菌袋顺后墙排成东西走向的梯形墙,墙的高度在1米左右, 可排放菌袋5 000袋,总投料5 000千克左右。
(1)栽培技术保护地、温室进行黄瓜与食用菌立体间作 栽培应选择适宜的品种。
食用菌应选择低温型品种,以适应 黄瓜保护地内的温度。
一是温度调节。黄瓜生长适宜温度为l0°C〜28C,平菇 为4℃〜25℃,冬季保护地温差有利于黄瓜与食用菌的生长 发育。
在菇蕾形成期,当保护地中午温度超过25C时,白天 可在菌袋上面覆盖黑膜,以免温度过高及光照过强,影响菇蕾的发生。
二是光照调节。黄瓜叶利用光进行光合作用,随着黄瓜 叶逐渐长大形成一定的散射光,即可满足食用菌对光照的需
要。
食用菌在繁殖阶段,子实体形成时,只需要一定的散射 光。为此,食用菌只要配置在棚内黄瓜生长的地下部分及空 间的弱光位置,就能满足对光照的要求。为便于管理,可在后 立柱间东西向拉上折光率在70%的遮阳网或黑色薄膜,就能 形成各自不同的小气候。
通过对环境条件的协调利用,来促 进黄瓜与食用菌的生长发育。
三是空气调节。黄瓜与食用菌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一定 的氧气。黄瓜叶能利用食用菌放出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 用,积累有机多糖,而食用菌可以利用一部分黄瓜叶片气孔放 出的氧气。
在氧气供应方面,除二者有互补优势外,保护地在 中午气温高时,要把顶膜拉开缝隙通风,棚室底部通风孔打 开,全面通风1次,以满足二者对氧气的需要。
四是湿度调节。黄瓜若长期在湿度超过95%以上的环 境中,会产生霜霉病、白粉病等。
而食用菌在菇体生长过程 中,湿度应调节在90%以上,所以,两者要相互兼顾,不要顾 此失彼。为了减少棚内病害的发生,在给菇体补水时,尽量补 充用药物处理过的消毒水,以达到灭菌灭虫的目的。
(2)经济效益及増产效果黄瓜与食用菌在同一棚内立 体栽培,实现了植物与微生物不同物种之间的光合作用与异 养呼吸的互补作用。
上一篇:小户农民的种植往后该怎样走?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