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历史上有哪些令人拍手称好的计谋?
蒙古,明朝,诸侯历史上有哪些令人拍手称好的计谋?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历史上有哪些令人拍手称好的计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是历史密探001,我来为大家揭秘。古往今来,无数的千古英雄风流人物,而更令人喝彩的是那些流传于世的绝世计谋。以下我为大家列举三个奠国之计。
帝国之基☞破合纵之远交近攻
待秦国有能力一统天下时,秦始皇在李斯、尉缭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策略。具体如下:
①就是先不吝惜财物,给各国权贵大臣送礼,利用受贿的大臣,打乱六国诸侯的合纵计划,这样虽然损失些许财物,但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于是任命李斯为长史,负责暗中派遣谋士带着金银珍宝去各国游说。对各国能收买的六国权贵大臣,就多送礼物加以收买;不能收买的,就把他们杀掉。②在则以范睢的远交近攻之策,就是要秦国将地理位置较近的韩国、魏国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同时应该与地理位置较远的齐国等国保持良好关系,这样就可以“得寸则王之寸,得尺则王之尺”。具体的措施是: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因此,秦国在短短十年内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三分天下,未出茅庐而天下三分
在草庐谈话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诸葛亮,在陈寿三国志的评语为“亮长于政事”,表达诸葛亮较擅长大战略。而从这次的隆中对也说明,以当时的情况下刘备可以图谋之处只有荆、益两州,而且并不可与曹操为之争锋,且要联合江东孙吴互为犄角,以待天下有变才能采取行动以图中原之地。虽然这是一张完全无时间表的长程计划,但清楚点出刘备的优缺点,分析曹操的优势,这是典型的大战略规划。
血筑帝国,唯才是举之以武力为基础,心理上的征服。
是不是很奇怪小小的蒙古族既然可以统治亚欧大陆?下面我来为大家揭秘一下。事实上蒙古的武力并不是建筑在表面上的那么强大,蒙古人数不足百万,要统治广大的欧亚大陆是不可能的,但蒙古的谋略制度却保障了这一种统治方法,而这也才是蒙古战略运用的最高手腕。具体是怎样的呢?
①唯才是举,蒙古招募新兵,并不会依照其族裔有差别待遇,只要愿意投靠蒙古,其待遇和蒙古本族人完全一样。因为蒙古取代的是一地的王室与贵族阶级,只要中下层民众不与反抗,合作者一样可以获得优厚的待遇,例如优秀的工匠都会被蒙古军队录用,从其能制作攻城器具,以及蒙古后来对金用兵的结果,当成吉思汗击败花剌子模的时候,也就等于吸纳整个西方大国的资源。
②心理运动战,蒙古深知其人数的劣势,故采取极为残酷的战后处理,大抵上就是无条件投降者生,反抗者死,而且为了立威与恫吓其他地区,甚至完全不曾抵抗的城市,也可能被彻底毁灭,这是极端的心理战,所以对于当时被征服的地方来说,抵抗蒙古显然没有利益可言,但与蒙古合作,加入蒙古军队却反倒有加官进爵的机会。
以上所述就是蒙古族的战略计谋,都是建基于对重心的攻击,尤其是对于心理上的重心。亦可以归纳入集中、运动、奇袭及简单,正是这四个要点,蒙古大军当时才能在欧亚地区称王称霸。
我是历史密探001,欢迎大家评论关注点赞!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上兵伐谋”,中国古代历来把谋略看得比军事重要得多,有时候“谋”比“兵”取得的成果更为显著。
中国古代几千年来的封建王朝发展其实就是一部谋略发展史,无论是在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上,谋略的发挥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人一直以来把“智”看得相当的重。
如果要论谋略的精深,我首推明宣宗朱瞻基对瓦剌部落的分化瓦解。
宣德年间,被明朝打残的元朝彻底的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蒙古人却没有彻底的消亡,蒙古草原上又出现了不同的部落,虽然不够统一,但好歹种族没有灭亡,局部的部落政权又陆续的成立,其中瓦剌的势力越来越强大。
瓦剌由四个主要的部落组成:和硕特、绰罗斯(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其中的绰罗斯部最为强大,部落首领脱欢逐渐的把瓦剌的这些大大小小的部落都统一了,但是遇到了一个问题,他无法成为蒙古草原上真正的大汉,因为血统不够。
脱欢不具备当大汉的资格,毕竟所有的蒙古民族对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一直念念不忘,于是脱欢迎立了鞑靼的君主脱脱不花当了瓦剌的大汗。
脱脱不花名义上是瓦剌的大汗,部落实际权力却在太师脱欢家族手中,脱欢死后,其子也先接替太师,掌控着瓦剌。
瓦剌的强大严重的威胁了刚刚成立不到百年的明朝,此时已经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时代,按照明朝皇帝的一贯做法,对于北方游牧民族那是坚决的军事打击,毫不手软,特别是明成祖时期,五次亲征漠北,对鞑靼部进行军事讨伐。
明宣宗朱瞻基登基后,明朝经历了靖难之役,又经过朱棣北伐等等军事行动,明朝的军事实力虽然依然强大,但国力已经无力支持大规模的战争,要对付瓦剌的强大,明宣宗朱瞻基和当时的内阁“三杨”杨荣、杨士奇、杨傅制定了针对瓦剌的国策。
北方游牧民族一直对中原政权长达几千年的骚扰,他们并不是要与中原政权抢夺执政权,他们没有那个想法,马背上的民族只需要物质,草原上除了牛羊草地什么都缺。
游牧民族最希望的是中原王朝与他们开放贸易,让更多的丰富的中原物产进入草原,丰富他们的物质需求,而大多数的中原政权对边关贸易是持谨慎态度,一句话:你缺的,我卡你的脖子,不能太惯着你。
明宣宗朱瞻基使用另外一种传统的贸易策略——入朝纳贡。
不要以为瓦剌人前来给明朝纳贡来了,他们是带着土特产前来走亲戚,亲戚给来的人返乡的路费。简单的说法就是这样。
既然瓦剌与明朝建立了这种变相的经济关系,但却给那帮头脑简单的瓦剌人下了个套,明朝允许瓦剌大汗脱脱不花和太师也先分别派不同的使团入朝纳贡。
高明,太高明了。
我们来捋一捋,瓦剌的大汉是脱脱不花,脱脱不花却是鞑靼的君主,瓦剌部落的实权掌握在太师也先手中,脱脱不花和也先肯定有嫌隙。相当于洪秀全与杨秀清这种关系。
上一篇:想问问大家,工会是什么,好多人说,加入工会后有扶持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