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碧桂园是如何将扶贫基因融入企业发展的?
碧桂园,万元,精准碧桂园是如何将扶贫基因融入企业发展的?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靠的是长期积累,持之以恒。
从1997年开始,碧桂园集团创始人杨国强就开始从事爱心公益活动。
2018年,碧桂园把扶贫提升到了主业的高度。
2018年5月20日,碧桂园宣布成立精准扶贫乡村振兴领导小组,以产业发展和就业培训为主要措施,探索一条乡村振兴道路。企业供图目前,碧桂园已进驻9省14县进行扶贫,利用全国分布的区位和多业态优势销售当地农特产品
2018年起,碧桂园将广东英德整县帮扶模式推广到甘肃东乡县、江西兴国县、河北平山县等共9省14县,惠及3747个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除党建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外,碧桂园发挥集团自身优势,立足贫困地区实际,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
作为一家自2007年就已在香港上市的恒生指数成分股公司、世界五百强企业,碧桂园从2018年起,把扶贫上升到主业高度,积极探索推进“4+X”扶贫模式。
目前,碧桂园已从此前的试点扶贫发展到大规模驻村扶贫。在2018年,将英德整县帮扶模式推广到甘肃东乡县、江西兴国县、河北平山县等共9省14县。
在具体扶贫工作中,碧桂园通过深入调研挖掘当地农特产品,推动“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利用集团全国分布的区位优势、多业态经营优势,推动销售,将需求转换为订单。
“我觉得我所拥有的财富只是社会交给我保管的一部分。现在我不是为了拥有这些财富,而是为了承担一份更大的社会责任。”碧桂园集团创始人、集团董事会主席杨国强这句话是他二十几年坚持走慈善扶贫之路的初衷。
碧桂园对于扶贫的原则一直是“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十余年来通过创办免费学校、设立教育助学基金、乡村教师培训等举措,改变了很多寒门学子及其家庭的命运。
1997年初,杨国强通过国强公益基金会设立了“仲明大学生助学基金”;2002年,创办了国华纪念中学,每年为全国20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家庭初中毕业生提供全免费高中教育,并一直资助其完成大学学业。
2013年,国强公益基金会又出资4.5亿元创办了全国唯一全免费的大专院校——碧桂园职业学院,这是向贫困家庭高中毕业生提供的全免费职业教育,2014-2018年共招收1887名学生,2017-2019毕业生共计1007人,就业率达100%,其中48人月薪过万。
同时,碧桂园还主动改善帮扶县学校的办学条件,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捐赠建设龙泉学校,扩大招生规模180名学生,并解决了316名学生的住宿问题,打造县级“教育示范基地”。而在河北,对11所学校开展“3+3”教育扶贫行动,即为学校配备操场、厕所、水井“三大件”和冰箱、微波炉、净水设备“三小件”,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
碧桂园集团总裁莫斌表示:“一个人的力量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我们相信,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融入公益行为,这份力量将是不可估量的。”
为此,碧桂园号召员工设立爱心助学专项基金,截至目前,国强公益基金会收到碧桂园集团员工28002人的捐款1150万余元,将结对资助6724名贫困学生。并给予结对学生升学、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指导。
早在2010年,碧桂园试点驻村帮扶广东清远英德树山村,因地制宜发展绿色苗木产业,按照“借本你种,卖了还本,赚了归你,再借再还”的办法,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目前产出已超过2300万元,仅苗木产业为村民累计增收1200余万元,户均增收达7万元,开启了“造血式”产业扶贫之路。
树山村的试点成功后,从2017年起,碧桂园将树山村的成功经验逐步推广到广东韶关、潮州、广西百色等7个贫困村,并捐资近5亿元整县帮扶英德78个贫困村。
到2018年,将广东英德整县帮扶模式推广到甘肃东乡县、江西兴国县、河北平山县等共9省14县,惠及3747个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也是在2018年,碧桂园把扶贫上升到主业高度。2018年5月20日,碧桂园宣布成立精准扶贫乡村振兴领导小组,由碧桂园集团党委书记、总裁莫斌担任组长。集团党委统一指挥,以产业发展和就业培训为主要措施,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扶贫理念,探索一条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的乡村振兴道路。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碧桂园是一家内敛低调的企业,在扶贫这条道路上已经坚持了很多年。下面我就详细来说下碧桂园是如何去助力脱贫致富的。
先来看下国务院扶贫办的一条数据:
2012年到2018年,我国连续六年实现平均每年减贫1300多万人。“中国已实现数亿人脱贫,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盛赞中国减贫事业。
脱贫攻坚战中,民企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自1992年以来,碧桂园便以“希望社会因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为使命,投身公益及扶贫事业。从单个项目帮扶,到全国9省14县全面推进,碧桂园的扶贫事业随企业壮大不断深入。
脱贫之根本,在防止返贫。摸索数年,碧桂园通过党建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构建“可持续、可造血、可复制”的扶贫模式。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碧桂园扶贫事业亦迈入新时代,成为观察民企参与脱贫攻坚的新样本。
创新扶贫新机制
岁尾之时,黄河上游的东乡族自治县寒风凛冽。四面环水、山峦起伏,这里保有珍贵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也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2018年起,碧桂园以东乡羊养殖为切口,通过“产业扶贫”助力当地脱贫致富。
自碧桂园将扶贫上升到主业高度以来,温暖与改变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从英德树山村试点扶贫,到结对帮扶全国9省14县,该集团目前已累计投入超过55亿元,直接受益人数超过36万人次。
但长期以来,民企扶贫以“捐款捐物”为主,缺乏直接参与的好机制。深入探索多年,碧桂园将自身扶贫模式概括为“4+X”,发力党建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并结合帮扶地区实际情况,切实做到精准扶贫。
在教育扶贫方面,陆续开办面向贫困群体的免费学校,设立爱心助学基金、开展结对帮扶。去年,国强公益基金会收到碧桂园28002名员工的捐款1150万余元,将资助6724名贫困学生。同时,碧桂园鼓励员工与贫困学生结对,给予升学、职业规划等指导。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