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电影《误杀》中有哪些令人细思极恐的细节?
的人,他的,电影电影《误杀》中有哪些令人细思极恐的细节?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电影中最真正的误杀其实被巧妙地隐藏了,在电影中有这样一个剧情,平平为了击打手机而误杀了警察局局长的儿子,而这也让观众们被蒙蔽了真正意义上的误杀,认为这就是所谓的误杀,因反抗和误杀了对方,其实平平当时并没有杀死对方,对方只是昏迷了而已,其实最深层的误杀被电影隐藏了,稍不注意是看不出来的。在电影的预告片或者电影中有这样一个小细节,在电影结尾中,棺材上的布满血迹的抓痕和警察局局长的儿子在棺材里的挣扎,所以不难推断出,其实当时的他并没有死亡,而是李维杰为了保护家人不得不真正意义上的杀死他,所以这才是误杀最真正的含义,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误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剧情不去评论,印度版本的女演员们都可带劲了,坏警察应该是低种姓人群黑得锃亮。尤其是女局长(检察长)那制服的诱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翻拍自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国产版《误杀》在保留了原作“蒙太奇犯罪”的主线基础上,引入了人性的自省与正邪的转折,以及有惊悚片特质的视觉符号,打了一手心理牌,直戳观影者的后脊梁。
没有真相,只有“蒙太奇”
不寒而栗之一:如果“欺人”与“自欺”如此轻易,我们的生活中又有多少“真相”?“蒙太奇”是精通电影叙事的“剪辑神器”,也是《误杀》男主角的“作案工具”。是什么给了这个狡诈的“魔术师”可乘之机?人类的记忆是不可靠的:我们的眼睛是摄影机,拍录下经过筛选的画面和声音,以主观的意愿加以组合,存储为大脑里的一段看似“天衣无缝”的“胶片”。时间本身又是虚幻的:日期与钟表本身不具有实意,只是我们用来防止生活陷入无序的“标尺”,即使标尺移动,时间的本质也不会发生变化;现代物理学甚至证明时间是“非线性”的。“不可靠”与“虚幻”让李维杰(肖央饰)顺利地完成“偷天换日”,证人们则被卷入一条“并不存在的时间线”却不自知;因为“人只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东西”——不管是以什么样的次序看到。我们用这种方法欺骗别人,也用同样的手段欺骗自己。在近期的口碑电影《利刃出鞘》中,富豪小说家告诫“一说谎就会生理性呕吐”的护工,避免“说谎”的办法,就是“有选择地说出那些真实的部分”——只要是自己的眼睛看见的,不管是不是经过层层遴选、“艺术”拼贴,大脑都会照单全收为“属实”信息。这样的“乾坤挪移”,被放置在一个架空的“赛国”、一个模糊的年代,丝毫没有影响到其真实感:因为“蒙太奇”的“得逞”是普遍存在的。也正如一度被诟病的片中各种口音、语言和文字的交杂糅合(不管是有意或无心),从某个角度影射了人性的共通,并不因地理区域的不同而改变。就连来自信仰的启示,也可以是混杂却有共性的——亚伯拉罕的“替罪羊”(出自《圣经》)可以行走于鸣钟的佛教寺院。借亦真亦幻的“拼接”场景,讲述不变的“真理”,电影化身为一部标签为“蒙太奇”的寓言。
写给电影的“黑色情书”
不寒而栗之二:如果电影的剧情成了生活的现实。“影迷”情结自始至终贯穿剧情,男主角的个人观影记录甚至担当了“破案关键”(哪怕带了一点喜剧效果)。被生活逼到墙角的李维杰,把挚爱的电影作为“救命稻草”,让《误杀》像是一封影迷写给电影的“黑色情书”。心理学中的“最坏情况思维(Worst Case Thinking)”指的是人们有时倾向于把事情往最坏的方面去想(比如很多父母会过分担心孩子的安全),这是因为人们往往对极端情况有格外的关注。借助于充满了戏剧性的表达和被放大了的现实,这种极端情况在电影里总是集中展现,人们因此爱上了看电影——对于那些平庸的日常视而不见,从电影里寻找那些暂时只存在于“想象”的“刺激”。而如果有一天,你像李维杰一样,被现实拉进了电影般的剧情、无法脱身,你该怎么办?不知你是否也会和他一样,“顺理成章”地求助于同样是“极端处境”的电影——因为毕竟在“极端”发生之前,我们唯一有可能对棘手的现实“预演”的机会,就是“看1000部电影”。《误杀》片头片尾的“彩蛋”(也许是主线剧情的一部分?)亦可看作是电影与现实关系的隐喻:先将自己代入电影剧情、编排“剧中人生”,随后,现实在无意间与剧情重叠,主人公惊恐地发现自己滑入了“Déjà vu(似曾相识)”——加上泛黄的惊悚片色调,是每个人心底最深恐惧的写照。而观众,则是先被架空了叙事的时空,又被剧里剧外的“电影”嵌套了真实的生活,在“代入感”和“抽离感”中不停转换,与塑造出的那个虚拟的城市若即若离,喉头发紧。我们永远无法预知现实的走向,当观众意识到了这种不确定性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必然时,就再也不是影片的旁观者。
“不要指望超越生活”不寒而栗之三:
不可能的全知视角,超越不了的生活。“我们才是受害者。”剧中,李维杰笃定地告诉妻女,他们必须成为“唯一的胜方”。《误杀》用全知视角叙事,一开始就让观众在心里为正义站了队——期望“受害者”能够如愿逃脱,甚至剧中的“替罪羊”也彷佛用宇宙的正义,助李维杰一臂之力。可是最后,剧中人和观众都发现:侦察与反侦察的人不是拳台上的红蓝方,在几经反转间,不会有裁判举起一方的手臂,宣布最终的胜利;“受害者”与“施害者”将完成彼此的“角色扮演”,各有所失、两败俱伤。也会有“正义善良”的人被排除出“无相布施”之列,也会有褪下荣耀的平凡父母祈求“凶手”的一个答案。站在“全知”视角就能洞悉所有的角落、断定最正义的结局吗?欲言又止、用微笑作答的颂恩(秦沛饰)才代表了众人真实所想。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最低层次的两个需求,正是影片中的小人物们成天奔忙的主题:
上一篇:朋友说如果让她在朋友们和男朋友之间选一,她选朋友,你怎么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