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许地山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许地山,他的,燕京大学许地山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许地山(1893~1941),男,现代作家、学者。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期间与翟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一生著作颇多,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等。现在徐闻县有他的故居。,
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字地山,笔名落花生。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
国志士的家庭。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10年中学毕业后曾任师范、中学教员。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 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期间与翟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1922年往美国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人类学、民俗学等。 1927年回国在燕京大学文学院和宗教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 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皖南事变"发生,即与张一廛联合致电蒋介石,呼吁团结、和平、息战。同时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后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许地山 - 地山其人
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字地山,笔名落花生。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合办《新社会》旬刊。1920年毕业时获文学学士学位,翌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2年又毕业于燕大宗教学院。 1923―1926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和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宗教史、哲学、民俗学等。回国途中短期逗留印度,研究梵文及佛学。1927年起任燕京大学教授、《燕京学报》编委,并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兼课。1935年因与燕大校长司徒雷登不合,去香港大学任教授。抗日战争开始后,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
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后终因劳累过渡而病逝。许地山于1921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命命鸟》,接著又发表了前期代表作小说《缀网劳蛛》和具有朴实淳厚风格的散文名篇《落花生》。他的早期小说取材独特,情节奇特,想象丰富,充满浪漫气息,呈现出浓郁的南国风味和异域情调。他虽在执著地探索人生的意义,却又表现出玄想成分和宗教色彩。20年代末以后所写的小说,保持著清新的格调,但已转向对群众切实的描写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写得苍劲而坚实,《春桃》和《铁鱼底鳃》便是这一倾向的代表作。他的创作并不丰硕,但在文坛上却独树一帜。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危巢坠简》,散文集《空山灵雨》,小说、剧本集《解放者》、《杂感集》,论著《印度文学》、《道教史》(上),以及《许地山选集》、《许地山文集》等。
许地山是老舍先生“最好的朋友”。他们早在到英国之前,就有密切的关系。当时许地山是燕京大学的毕业生和青年教员,老舍只是一个高中毕业生。他们在一个教会里帮忙做“社会服务”义工而结识,成了非常好的朋友。这主要的原因就是:许地山有学问而没有架子,“他爱说笑话,俗的雅的都有”。这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后回忆的印象。
1924年许地山和老舍都到了英国。许地山到牛津大学神学系学比较宗教学,此外还研究人类学、民俗学、文学、考古学,学过梵文和巴利文。他们在英国的留学生活是清贫的。许地山先写小说,又鼓励老舍写小说,老舍在写作中得到了他的很大鼓励和帮助,在言谈中常常提起。
许地山 - 地山其文?? ?
在五四一代新文学作家中,许地山是一个另类;更极致地说,他不仅在当时是独行者,在这之后很多年,也还是一
个孤单的类型。对于其人其书的评说,现在已有很多,大多从其作品与宗教的关系立论。其实,就思想方面来说,许氏的思想更接近于一种“大杂烩”的形态。在他的信仰中,佛耶道皆有,而以佛教影响最为深厚;除此之外,我们甚至还可以在其中找到五四时盛行的平民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印记。许地山的大多数小说都带有极其浓厚的悲剧色彩。这里面反映了他的苦难情结。这种情结有许氏自己性格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受多种宗教的影响所致;也正是这种情结造就了他的小说的某些独特的特征。读他的小说,我们可以发现,他为人物安排的结局通常是悲惨的,至少也是不圆满的。即使是一些通过精神修养达到类似“圣徒”境界的理想人物也不例外。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惜官终于找不到她已经原谅的丈夫,变成了“印度人”,再也无法回到她的故乡了(《商人妇》);尚洁虽然等到了丈夫的忏悔,而丈夫却又因惭愧而出走了(《缀网劳蛛》);而云姑在异地重逢旧日情郎(《枯杨生花》),虽然被某些评论家认为是“基本上是不健康的浪漫主义”,是一个强加上去的光明尾巴,但是我们不要忘了,此时的云姑是饱尝着无子之痛,她虽“生花”,到底还是“枯杨”。就算是在到达了人生事业的顶峰,最接近“圣徒”的玉官,结末还是免不了自己内心的折磨(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杏官),要历经艰苦漂泊重洋却寻找陈廉――那个她曾经为之动情的男子。
有些论者认为许地山有一种“对于离奇情节的偏嗜”,这似乎是一个比较明显的事实。但是问题不是这么简单。许氏之所以会如此热衷于编撰曲折而包含苦难的故事情节,正是为了达到以“曲折”来“动人”的目的。他要仔细地描绘无尽的苦难来感动读者,也宣泄自己。但是读者如果只读故事情节以求猎奇,而不深求作者之思想情感,那么许氏的创作功夫便是白费了。进一步来说,这种现象里面其实还有受到民间文学的影响的因素。这一点倒是比较重要的因素之一。有论者认为许地山和沈从文一样,是五四以来最令人着迷的‘说故事者’(story-teller)。这里把许地山与沈从文并举,大约就是认为许地山的小说有“传奇”色彩,类似于沈从文的湘西传奇类小说。但是,两人的情况并不相同。沈从文的小说有着一种清新刚健、奇谲流动的民间色彩,他的小说素材很大程度上接近原生态的民间故事和传说。许氏的小说很多出于作者自己的精心结构,而在这个结构的过程中,他吸取了民间文学的营养。许地山曾经翻译《孟加拉民间故事》,对于南方的民间文学样式如“粤讴”等又深有体味,这是毫不为奇的。比较明显的例证就是在许氏前后期小说都反复出现的“故人异时异地重逢”的情节。在我们此文所论及的21篇小说中,《枯杨生花》、
上一篇:范晓萱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