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看待书法中的取势?势和章法的关系是什么?
章法,笔势,作品如何看待书法中的取势?势和章法的关系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结体取势是书家在字符构形的基础上所作出的体势设计和塑造,是对字符进行综合的艺术加工。行书和楷书虽然是两种字体,但是它们相通、相近,其结体取势的总体要求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在前一章所讲的楷书结体取势的基本原则也同样适用于行书。不过,行书处于楷书与草书之间,它的笔形与构形都具有跨度大、变体多的特点。因此,比起楷书来,它提供给书家结体取势的自由变化空间就显得十分广阔,书家可以运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或综合运用不同的方法来结体取势和变化取势。下面就介绍若干种最为常见的行书结体取势和变化取势的方法。
一、局部草化,就是在结体取势时有意将字符中的某一构件或相关的部分点画加以适当的省变,使字符的局部接近或变成草书的写法,其余部分以及整个字符的大体轮廓基本不变。例如“定”、“新”、“水”、“华”等字就是局部草化的典型。“定”和“新”分别草化了构件“正”和“斤”(新字左旁部分虽有牵丝连笔,但未省变),“水”和“华”草化的是相关的部分点画。这种局部草化了的行书就是所谓行草。行草由于融合了草书的成分,与不带草书成分的行楷相比较,体势自然大不相同。
二、欹侧倾斜,在历代法书的行书作品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字写得平稳端正,有的字却写得倾侧偏斜。试看王羲之《丧乱帖》的前几行,许多字都有程度不同的倾斜,有的整个字都倾斜,例如“荼”、“绝”、“痛”;有的是部分倾斜,如“毒”、“当”。这些字如果摘出来单看未必都很美观,但是它们处在具体的篇幅当中,却不仅能展现出与其他字不同的体态神情,增强字群的生机与活力,而且还能与相邻的字形成彼此呼应、相互撑持、欹正相得的关系而深化作品的意境。以欹侧取势,是行书书法的特点之一,是活跃幅面、变化章法的特殊需要,同时也是书家表现艺术情趣的手段之一。
运用欹侧取势来改变体势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要把握好倾斜度,不能倾斜过分而失掉重心,应当斜而能立;二是必须与周边的字形成某种呼应关系,不能为斜而斜。初学者应多观察前贤佳作,认真分析、体味其中的奥妙,先作些必要的摹仿再进行创作。
三、轻重繁简,这是一种运用用笔的轻细与粗重、繁缛与简练的不同来变化取势的方法。同一个字构形和大小都一样,如果分别用粗重和轻细两种不同的笔法来写,所得体势是会很不一样的。
同一个字在点画数量没有增减的情况下,如果书写时使用连笔牵丝,或者不用连笔牵丝,那么体势也会大为异样。例如“复”字,一个大量使用连笔和牵丝,一个基本不用连笔和牵丝,结果前者显得繁茂、错综而流美,后者则显得简洁、明快而清俊,两种体势给人以完全不同的审美意趣。
四、放纵收敛,这是通过对有关点画的特意放纵或收敛来变化取势的方法。行书的点画用笔有很大的变化自由,在结体取势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或是适当突出相关的点画,使之张扬纵逸;或是有意紧缩某些点画,令其敛塞收藏。同一个字如果分别用这两种方法来结体取势,就很容易造就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体势来。试看图“师”一个紧缩末笔,几乎与头两笔的竖画等长,且收势向内,字呈扁形,有波澜起伏之势;一个头两笔特意缩短(改竖为竖点),末笔尽情纵逸,形成纵向笔画的敛与纵的强烈反差,字势轻扬飘逸。“家”字一个将外向的撇捺都改成短点极力内敛,一个将斜捺自然外拓。内敛者有团聚之情,外拓者得张扬之势。两个“在”字和“鱼”字的取势异趣也运用了同样的方法。
五、方圆向背,这里所谓方圆,指的是字符外部轮廓的形状。在行书的结体取势中,对某些字符的外部轮廓既可以处理呈方形,也可以处理呈圆形。所谓向背,是指字符左右两侧的有关笔形或构件的相对情状,这种情状有相向、相背和相随的不同。在结体取势时,可以根据需要改变这种情状。因此,运用这种方圆向背的不同处理方式,也是书家变化取势的有效途径。例如“物”字和“得”字,一方一圆,十分明显。为了取得圆活的体势,不仅两个字右边的横折改用了圆笔,所有两边的其他点画也都尽量趋于圆弧之形。两个“开”字,一个两边的纵向长画呈相向之状,一个呈相背之状;两个“摧”字,一个左右两部件呈相随之形,一个有相向之意。向背不同,体势大异。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章法,就是使字与字、行与行上下相承、左右相辅、互相照应、安排成篇的方法。章法也称为“布局”或“布白”。
我们日常写字或进行书法作品创作,多是写成句、成段、成篇的文字。所以,不但要写好每一个字,而且要重视整篇的艺术处理。从“写字”为工作和生活服务这个角度来说,能写得“清楚、平稳、匀称、大方”,使人易认,看得舒服就行了。
倘若以“书法”艺术去要求,还要在不失规矩法度的前提下,显出节奏、力度、气韵的美感。如果一篇字没天没地、无头无尾、分间无度、疏密无方、拥挤碰撞、杂乱无章,让人看得很费神、很不顺眼,这就不符合实用的要求,更谈不上艺术性了。
书法作品有中堂、条幅、横幅、手卷、对联等多种幅式。对各种幅式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安排——即章法形式,在历代碑帖中可以看出是多种多样的,但可以归纳为主要的如下三种:
第一种 纵有行,横有列,即“纵横成行”
这种形式的特点是行行分明、字字得所、整齐清楚、严谨大方,在篆书、隶书、楷书所写的碑贴、作品中见得最多。处理上,通常是宇距稍小,行更略大,而隶书却相反,虽然竖写,却是字距略大于行距,如果把竖式隶书字写得行距大于字距,则会造成字与字之间的压逼感,难以使通篇神情洋溢、联翩飞扬。“纵横成行”的章法形式除了在多种书体的作品中应用外,今天我们写公函、通告及用展览、墙报等都经常用得上,所以,应当把它作为学习章法的第一道工夫。
第二种 纵有行、横无列
就竖式而言,由于通篇字的长短大小有所差异,字的间隔距离也就有所不同,只能直写成行,不能横排成列,行书、草书作品多是采用这样的章法形式,以适应活跃、流动、结体的变化,使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启承分明、虚实相间,通篇生动活泼、节奏明快。由于这种章法书写速度较快,一般又不难辨认,所以用途较广。凡是以行草写字,如笔记、书信、记录、标语、通知、报告......都用得上这种章法,学习书法的人要很好掌握运用。
上一篇: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县城的房价过万,主要的购买力是农民,正常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