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生姜什么时候种植最好?如何种植能够高产?
生姜,土壤,生长生姜什么时候种植最好?如何种植能够高产?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2.培育壮芽:培育壮芽是获得生姜丰产的首要环节,因为幼芽是幼苗生长的基础,只有健壮的幼芽才能长出苗壮的幼苗,也才能为植株的旺盛生长和根茎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播种前要对生姜进行必要的处理,以培育壮芽。比如在培育壮芽时,需要晒姜困姜、选种、催芽等。
3.姜芽大小标准:一般将种姜幼芽分为三级,即大芽芽长大于2厘米,粗0.8~1.0厘米;中芽芽长1~2厘米,粗1厘米左右;小芽芽长短于1厘米,粗0.5~0.7厘米。
4.整地与施基肥:姜根系不发达,吸收能力差,既不耐旱,又不耐涝,因而应选择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保水保肥、能灌能排、松软透气、呈微酸性反应的肥沃壤土。有条件的地方最好实行3~4年以上轮作。发生过姜瘟病的田块,3~4年内不宜种姜。
选定姜田后,于前茬收获后进行秋耕(南方冬耕),深翻25~30厘米,使耕层加厚,促进根群向纵深发展,以扩大吸收范围。冬季经雨雪风化、冻融交替,既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有效成分含量,又可减少土壤病菌、虫卵。第二年解冻后,细粑1~2遍,并施优质圈肥5000~8000千克/667平方米,过磷酸钙50~75千克/667平方米,然后将地面整平粑细。
5.播种方法
(1)掰姜种:种姜催芽时姜块较大,催芽结束后每节上可能都有芽。为了精选种姜和壮芽,需精心选芽和掰姜。掰姜时应掌握姜块大小,在一定范围内,种块越大,出苗越早,姜苗生长越旺,产量也越高。若种块过小,则出苗迟,幼苗弱,单株产量低,商品性差,经济效益低。当然种姜亦非越大越好,若种块太大,用种量增加,一次性投资太大。掰姜时要求每块姜种上只留1~2个短壮芽,其余的芽全部去除,以保证养分集中供应,达到及早出苗和苗全苗壮之目的。
(2)播种方法:底水渗下后,按一定株距将掰好的并用乙烯利溶液浸过的姜种排放沟中。排放姜种有两种方法。一是平播法,即将姜块水平放入沟内,使幼芽方向保持一致,若东西沟向,幼芽一律向南或东南;南北沟向则幼芽一律向西。放好姜种后用手轻轻按人泥中,使姜芽与沟面相平即可;二是竖播法,即将姜块竖直插入泥中,无论什么沟向,芽一律向上。平播法种姜与新株姜母垂直相连,便于以后扒老姜;竖播法种姜与新株上的姜母上下相连,扒老姜时易伤根,操作也不方便,因此采用平播法居多。种姜播下后应立即覆土,以防烈日晒伤幼芽。覆土方法是用二齿钩将靠近沟底的垄上湿土扒入沟内盖住种姜,然后荡平沟底。覆土厚度以4~5厘米为宜,过厚地温低,不利于出苗;过薄则土壤表层易干,同样影响出苗。
(3)播种量:姜的播种量主要取决于种姜大小和播种密度。一般情况下,高产田每667平方米播密苗型品种7000~7500株,疏苗型品种5500~6000株,每块姜种50~75克,用种量350~500千克左右;一般地块或新发展地块用种量可略少,300~350千克即可。事实上,用种量大些,虽然一次性投资较大,但姜种有不烂的特点,秋季还可回收,消耗性投资并不大,所以生产上只要条件具备,应尽量采用大姜块播种,以提高产量和效益。
6.合理密植:合理密植是实现丰产的重要措施。研究结果表明,群体密度对姜生长、群体光合速率和产量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群体密度的增加,姜的株高、单位面积内分枝数等生长指标及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群体光合速率逐渐增强,但达到一定密度以后上述指标趋于稳定。若继续增加种植密度,光合速率和产量有下降均势。
试验证明,在中等肥力水平土壤上种植菜芜大姜,每667平方米播种5500~6000株,行距60~65厘米,株距20厘米为宜;莱芜片姜则以每667平方米播种7000~7500株,行距50~55厘米,株距18~20厘米为宜。
(四)遮荫、降温和保湿
姜属中光性植物,不耐高温,而其苗期正处于炎热的夏季,阳光强烈,气温、地温很高。若无遮荫与降温保湿措施,姜苗矮小,生长不良,从而导致减产,因此苗期必须进行遮荫或增加其他降温保湿措施。
1.遮荫的作用:降低光照强度,减轻光抑制,使叶片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高的光合效率,从而增加干物质积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改善田间小气候。遮荫除降低强光外,可以降低冠层的气温和地温,提高空气相对湿度和土壤含水量,有利于提高姜的出苗率和整齐度,也有利于根系扩展,提高根系活力,为植株的旺盛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
2.遮荫程度:遮荫程度对环境因素及姜的长势影响很大,只有适宜的遮荫程度才能使土壤湿度、空气湿度和土壤含水量等协调一致,满足姜生长的要求。若遮荫程度不够,作用减小;而遮荫过度,则可能由于光照长期不足导致植株徒长,茎秆细弱,叶片薄,产量大幅度降低。一般遮荫60%比较适宜于姜的生长,表现为株高秆壮,分枝数较多,光合面积大,光合能力强,光合效率高,增产幅度较大。
(五)中耕除草
姜根茎长于地下,要求土壤疏松通气,应勤中耕,但由于其根系较浅,又不宜深耕。北方一般在出苗以后,结合浇水浅中耕1~2次,起松土保墒,提高地温和清除杂草的作用;南方在姜幼苗期雨水较多,杂草丛生,中耕次数应适当增多,保持土壤疏松透气。中耕深度以10厘米左右为宜。
姜幼苗期长,且生长速度较慢,又处于高温多雨季节,杂草萌生极盛。若不及时清除,容易造成草荒,以致大量杂草与姜苗争夺养分和水分,严重时还可能影响姜苗见光,导致姜苗得不到正常的营养而生长不良,造成减产。所以,及时中耕除草是保证苗全苗壮的一项重要管理措施。但人工拔草费工费力,效率很低。近年来,化学除草剂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生产,简便易行,杀草效果好。既可减轻劳动强度,又可节约劳动用工,还可保持田园清洁,减少病虫害发生。
目前,姜田除草使用较多的是25%的除草醚可湿性粉剂,主要采用喷雾法或毒土法进行土壤处理。米喷雾法为每667平方米用1千克左右除草醚,加入100千克左右清水配成药液。于姜播种后,趁土壤湿润将药液均匀地喷在姜沟及周围地面上。喷药时应注意倒退操作,防止脚踏地面破坏土表药膜,影响杀草效果。
喷药后要保持地面湿润,杀草效果一般可达85%以上,对姜苗安全无害。毒土法为每667平方米用1千克左右除草醚与15~20千克的潮湿而不黏的细土充分混匀,用塑料薄膜盖严堆放10~14小时,使药剂被土壤充分吸收,待种姜播种后,将毒土均匀地撒在姜沟及周围地面上。操作过程中同样应倒退进行,以防破坏药膜,影响杀草效果。
除除草醚以外,拉索、氟乐灵、胺草膦等除草剂对姜田除草效果都较好,其中以拉索杀草效果最好,对姜苗安全,药效持久,施药后35天防效仍达95%以上。
(六)合理浇水
姜根系较浅,吸水能力较弱,因而要求土壤湿润,需经常浇水。但姜苗不耐涝,土壤积水既影响其根系发育,又易引发姜瘟病,所以必须根据姜的需水特点进行合理浇水,才能使姜健壮生长。
1.发芽期水分管理:发芽期地温尚低,为了提高地温,保证姜顺利出苗通常播种时必须浇透底水,出苗以前不再浇水,但也应根据当地的气候、土质及墒情灵活掌握。如为沙质土壤,保水性一般较差,遇干旱天气,土壤蒸发快,往往种姜尚未出苗土壤已十分干燥,在这种情况下,应酌情浇水,但浇了这一次水之后,需经常保持土壤湿润,以防土壤表面板结而影响出苗;如为黏性土壤,保水性能较好,土壤墒情较适宜,则可待出苗70%左右时浇第一水。此水若浇得太早,土壤表面易板结,幼芽出土困难,易造成出苗不齐若浇得太晚,姜芽受早,芽尖容易干枯。一般于播种后20-25天浇最适。浇过第一水后2~3天,紧接着浇第二水,然后中耕保墒,可促进幼苗旺盛生长。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