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孔子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孔子,公元前,弟子孔子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相失于郑 孔子在郑国时,与弟子失散,孔子独自站立在郭东门。有人告诉子贡说,东门有个人疲累的像条丧家之狗。弟子赶紧找回孔子,并将此话告诉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受困陈蔡 吴伐陈、楚救陈之际,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随即出发。陈、蔡大夫惧怕孔子为楚国所用,便将孔子围困在陈、蔡野外,孔子等人不得行,绝粮七日,许多弟子病倒不起。弟子中多有不快者,孔子仍旧讲诵不绝。后来派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接孔子。 颠沛流离凡十四年,前484年,年近七十岁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尊为国老,但未受鲁哀公的任用。这段期间孔子专注于教育和古籍整理。
孔子 - 作品
诗选
去鲁歌 彼妇之口,可以出走。披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 蟪蛄歌 违山十里,蟪蛄之声,犹尚在耳。 龟山操 予欲望鲁兮,龟山蔽之。手无斧柯,奈龟山何! 《琴操》 :“季桓子受齐女乐,孔子欲谏不得,退而望鲁龟山作歌,喻季之蔽鲁也。”《琴操》,古琴曲集,传为东汉蔡邕辑。 盘操 干泽而渔,蛟龙不游。覆巢毁卵,凤不翔留。惨予心悲,还原息陬。编修的书籍
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论语》为孔子弟子收集整理出来的。)孔子 - 教育事业
教育方法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首创私塾,开创平民教育之先河;加上“有教无类”(见“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从而培养了大批的学生,许多学生一旦及门,便终生接受其教诲。孔子死后,弟子代代相传,其影响一直达于当代,并远播海外。可以说,在中国教育史上,还没有哪一位伟人能和孔子相比,后世称其为“大成至圣先师”,应是当之无愧的。
1、教与学的关系。在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方面,孔子是充分体现了教学一体思想的。他对自己教学对象的学习和接受情况是完全掌握的。例如他整天和颜回讲学,颜回却从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愚人,但孔子知道,颜回“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也知道弟子们的悟性是有差别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学生一旦“觉悟”,孔子也能随时察觉。如子贡“告诸往而知来者”,孔子便高兴地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子贡从《诗经・卫风・硕人》对美女的描写而联想到礼乐的产生,孔子也鼓励他“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2、“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首先,孔子是主张全民教育的,他明确提出“有教无类”,即人人他都可以教育,没有年龄、贫富、地域的区别。其次,弟子入室后孔子又能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不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
3、学与思的关系。在这方面,孔子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点,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认为,学与思二者必须兼顾,不能有所偏废,否则便很难学有所成。应该说这是古今有关学与思关系的最辩证、最正确的理解。孔子是以《诗》、《书》、《易》、《礼》、《乐》为课本来教学生的,他鼓励学生多读书。孔子之“思”,一是要学生深入思考文献的文化内涵,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理解;二是要学生思考如何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4、温故与知新的关系。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里含有两方面的意思:一,复习旧的功课,便可以帮助理解新的内容,因为学习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二,“温故”也指对已有知识和前人研究成果的掌握,“知新”则指新的发现和新的见解。
5、讲授与答疑的关系。孔子教学,主要是大班授课与个别辅导答疑两种形式。在讲授中,孔子总是尽可能多的教给学生一些知识,而对于自己还没有搞懂的事情,则轻易不下结论,宁肯存疑,这便是孔子在教学上所一贯主张的“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原则。 据《论语?述而》所记,孔子主要以“文、行、忠、信”四种内容教学生。孔子在授课时,不但做到了“诲人不倦”,而且也能毫无保留。他曾对学生说:“你们这些学生以为我有所隐瞒吗?我对你们是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一点不向你们公开,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
6、言传与身教的关系。孔子在教学中既重言传,又重身教,他将这两者结合的完美无缺。
孔子 - 谥号
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鲁哀公亲诔孔子。诔文说:“�天不吊,不�乓焕希�缕劣嘁蝗艘栽谖唬�滠溆嘣诰危�睾舭г眨∧岣福∥拮月伞!保ā蹲蟠�ぐЧ���辍罚┕湃巳衔�澳岣浮笔歉�鬃拥内趾拧F涫嫡庵皇嵌钥鬃拥木闯疲�⒎勤趾拧8福��案Α保�枪糯�阅凶拥拿莱啤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