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孔子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孔子,公元前,弟子孔子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仁
仁是孔子和弟子反复探讨的课题。孔子会针对不同的弟子与不同的时机来讲述“仁”的真谛。大抵来说,孔子的“仁”就是曾子所说的“忠恕”二字而已。
“刚毅、木讷,近仁。”、“巧言令色,鲜矣仁。”“仁道”就是真诚踏实,切忌浮夸不实而违逆正道。
礼
礼,就是「节制」,宋明儒者也解作「理」。《司马迁�太史公自序》有:「礼以节人,乐以发和。」我们来看孔子对于礼的阐释--- --- 《论语�泰伯》:「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礼,也是「真情」,而且在上位者必须作为人民的表率。所以孔子接着说--- ---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礼,不是浪费铺张,而是真情流露;宁愿节俭简陋,也不奢侈浮夸--- --- 《论语�八佾》:「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奢也,宁戚。』」 《论语�阳货》:「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礼,是对天地万物的尊重。藉由对礼法的好问,来表达自己对于天地的敬意--- --- 《论语�八佾》:「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君子与小人
君子与小人虽然是以身份地位区分开来的,但孔子不认为这是唯一的差别,更重要的在于修养和境界。对此孔子有很多说明,如他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是修养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方法,有着丰富而精微的内涵。近百年来,不少人反感于中庸,大概是将它误解为同流合污、媚世自是、毫无原则的伪君子行径,其实这样的乡愿也正是孔子所深恶痛绝的,他说:「乡愿,德之贼也。」他认为,如果不能达到中庸,狂狷是次好的境界,毕竟“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
孔子又说: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为政之道
正名是孔子最重要的政治主张。正名的目的在于维系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使人们有一定的规范遵循,而不致生活在一种不可预期的状态之中。很多人认为孔子希望能够恢复西周的礼乐,也有一些人认为他只是以复古的名义鼓吹一种新的世界秩序。 立信对于孔子而言,不仅是个人的美德,而且是一个基本的政治原则。子贡请教为政的要点,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三点,“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德治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曾任掌刑罚的大司寇,但是,孔子深深感受到“民免而无耻”的社会隐忧,所以才提倡用道德伦理来教化人民,彻底洗涤人心,激发人的善性。
孔子 - 政治生涯
早年教育
孔子早年生活极为艰辛,孔子的母亲在他24岁时去世,孔子希望将父母合葬。为了打听父亲葬处,他将母亲棺殡
停于路口(五父之衢),向路人打听。后孔母的邻居曼父之母,告诉孔子叔梁纥的墓处,孔子这才将父母合葬于防。第二年,孔子在为母亲守丧时,季孙氏宴请士一级的人(飨士)。孔子前往,不想却被季孙氏家臣阳虎训斥并拒绝。但后世学者多怀疑此事有伪。在艰难困苦中,孔子发愤好学,他遍访名师,虚心求教。鲁昭公十七年,郯国国君郯子访鲁。郯子博学多才,27岁的孔子慕名拜见。韩愈《师说》有语:「孔子师郯子。」孔子先后「问礼于老聃,学鼓琴于师襄子,访乐于苌弘。」 大约三十岁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来到孔子身边。此后,孔子一直从事教育事业,他广收门徒,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
适齐
35岁时,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叔孙、季孙、孟孙三桓大夫击败,逃到齐国,孔子便离开鲁国到齐国。孔子曾与齐太师谈说音乐,闻习韶乐之盛美,三月不知肉味。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说:「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他日又问政于孔子,孔子说:「政在节财。」景公想封孔子为尼溪田,遭齐相国晏婴进言劝阻。后来得知齐大夫想害孔子,景公没有办法,孔子则重回鲁国,聚徒讲学。
初事鲁国
鲁定公九年,五十一岁的孔子仕鲁,初为中都宰(中都为今山东汶上县),一年以后又做司空,后以大司寇。鲁定公十年,鲁定公与齐景公会于夹谷,孔子「文功武备」,取得外交上的胜利,使齐归还侵占鲁的汶阳等地。鲁定公十三年,为重新确立鲁公室的权威,孔子策划实施了「堕三都」的政治军事行动,希望能够削减三桓大夫的实力,于是先堕叔孙氏之�,再堕季孙氏之费,然而围攻成的攻势最终功败垂成。鲁定公十四年摄行相事,并以「五恶」的罪名,以言论定罪,诛杀少正卯。 孔子治下鲁国颇有起色,引起齐人警惧,齐大夫黎�设计,向鲁赠送女乐文马,造成鲁定公不问朝政。这使得孔子与鲁公、季子等在道德与政见上的分歧难以弥合,孔子最终去鲁适卫。
周游列国
离开鲁国以后,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辗转于卫、曹、宋、郑、陈、蔡、叶、楚等地,然而均未获重用。其间,在匡、宋、蒲等地,孔子一行多次被困遇险。 留卫期间 孔子到了卫国,在前往陈地时,途经匡城,颜回举策指着郭外缺口说:「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因孔子身材高大,被匡人误以为是鲁国的阳虎,而遭围捕。子路感到愤怒,夺戟准备交战,但被孔子阻止。过程中孔子曾与颜回失散,一度以为颜回已死。 卫灵公提供孔子在鲁国时的相同待遇。居住一段时间后,孔子遭人诬谄,孔子害怕获罪而离开。 孔子在蒲城滞留几个月后返回卫国。有人劝孔子,要有所作为,便要拜见卫灵公夫人南子,孔子谢绝。但后来不得已而前去拜见,孔子入门时,朝着北面,低头俯地,不敢正视;夫人南子亦于帷幕中再拜孔子。子路得知后,为此事甚感不满,表面上不说,但孔子心里明白,孔子便告诉子路先前的执着连上天都讨厌。数月后,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同车,孔子为次,其余官员在后,招摇游市而过。孔子对此事引以为耻,颜刻问有何耻辱,孔子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便离开卫国。 过宋之危 孔子到了宋国以后,在大树下和弟子习礼。宋司马桓�欲杀孔子,将大树拔除。弟子打算尽速离去,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其如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