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封建王朝为何以孝治天下?
孝道,天下,父母封建王朝为何以孝治天下?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封建王朝为何以孝治天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人总得有信仰
封建皇帝
穷奢极欲
干净坏事
不占有道德的制高点
无以号召民众
于是大淡孝道
父母生养子女
子女什么孝道都不为过
是为天道
居此
封建王朝借机大谈特谈孝道
将孝道统领一切
若奉君遵制不可逾越
测换来平安是为孝
若俯首听命安做奴才
创拥有富贵是为孝
诱使天下百姓个个成为封建皇朝的孝子贤孙
皇帝安享天下一切
为谋求皇位杀爹害母不一而足
为贪乐耗尽民脂民膏屡见不鲜
让天下臣民
无人多嘴多舌
无人揭杆而起
焉不善哉
故,主要是为了巩固封建王朝的统制而宣杨的话述
举着孝的大旗
兜售私货
凌远长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以下我来做具体解释。
“孝”字的起源
早期金文(图1)的“孝”,是一个小孩儿(“子”)在老人的手下搀扶着老人走路的形状,用扶侍老人来表达“孝”的原意。孝字从战国楚简(图5)开始就有了隶书的意味,秦代睡虎地秦墓竹简(图8)、汉初马王堆汉墓帛书(图9)中的孝字直接承袭战国楚简孝字形体而来,把老人的头、发、身、手合并简化为“耂”(“老”字头),最后演变为汉魏隶书及今天的楷书形体。《说文》篆文孝字形体是直接承袭西周金文孝字形体而来,而出土秦汉文物上的篆文孝字形体略晚于《说文》小篆孝字形体。
因此从字形上来看,“孝”的本义就是尽心尽力地奉养父母。
狭义上的“孝”
狭义上的孝,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对父母长辈的“孝顺”,当然了,虽然说是狭义,但实际上也包含了几种概念,是一个综合的体系。
古人认为,最低等级的“孝”,是指向父母长辈提供衣服、食物等物质生活资料,“以其饮食忠养之”,满足父母的基本物质需求。也就是最基本的赡养父母。
比赡养高一等级的孝顺是“敬”,即子女晚辈向父母长辈发自内心的尊敬。《礼记·祭义》所说的“养可能也,敬为难”。古人的“敬”内容有很多,比如晨昏定省;与长辈交谈要小声;父母如果患病了,子女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等等都要随之做出改变;父母在,不远游等等诸如此类。
此外,对父母长辈的过失运用适当的方法规劝,也是孝顺的延伸;“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章》),注意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也是孝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继承父母的遗志也是孝顺;“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章》),自己建功立业彰显了父母更是一种高级的孝顺。
广义上的“孝”
而广义上的“孝”就不仅仅指对父母长辈的孝顺了,更是包含我国古代的一系列重要伦理道德准则:忠于君王、敬于职责、信以待友等等:
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礼记·祭义》
尤其是忠于君王这一项,在封建伦理道德中,很多时候,“忠孝”都是放在一起说的,因此“孝”和“忠”的概念往往混淆甚至混为一谈。
因此封建王朝“以孝治天下”,其根本目的是用封建伦理纲常来维护君臣关系,维持封建统治秩序,因而不少封建王朝都将“以孝治天下”作为治国纲领。古人说“家国一体”,就是说家庭与国家是不分的,对天子、皇帝来说,国就是家,家就是国。这种独特的社会结构,使得家族伦理在政治领域也同样适用,这是古代中国能够实施“以孝治天下”的社会制度基础。整个天下就是一个大家,天子既是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也是大家中的家长,是天下百姓的父母。如此一来,以孝治天下就说得通了,表面上是在说孝,实际上则是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这也就是为何皇帝要称天下人为“子民”的缘故,即是“子”,就要孝顺父母,忠孝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所以“忠”“孝”二者不可分割:父为子纲,所以子在家要孝敬父母;君为臣纲,所以臣在国要忠于君主;这就是所谓的在家为孝,入孝为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尊卑有序,不可逾越,构成了封建社会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说白了,“以孝治天下”是表面文章,目的是为了潜移默化夹带“忠”的私货,如果人人都是忠臣孝子,天下也就太平了,王朝也就万年传承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表面是孝,不然成为无源之水。本质是忠,所以不忠不孝即可定生死。但这些对皇上无用,杀兄弑父为天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古国。历朝都以忠孝礼义治理国家。只有这样人民才能拥护你,人民安居乐业了,国家才能发展强大。
上一篇:突然夫妻之间不想待的时间长了,在一起一见就烦怎么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