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年前主产区玉米价格能否突破1元关口?为什么?
玉米,玉米价格,价格年前主产区玉米价格能否突破1元关口?为什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现在已经进入了12月中旬距离年底还有20天的时间,这使得好多企业依靠贷款来运营的加工企业不得不回笼资金,减少玉米的收购量,出售手中的加工产品回笼资金,以支付银行的贷款及利息。在这方面就可以表现出企业收购玉米不强烈,也使得近期玉米的价格在区域性出现了下跌态势。当然对于农民而言,也急需要资金的回笼,所以集中大量出售手中的玉米,以支付种植的成本,而且还要购买相应的农资产品,为下一年做种地的准备。
第三,国际市场上的玉米价格不景气,也使得国内的玉米价格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目前国际市场的玉米价格平均在0.83元/斤左右,而国内的市场玉米价格平均在0.97元/斤左右,这个价格远远的高于国外的玉米市场价格,也极大地限制了玉米价格地上涨。尽管我国是玉米的消费大国,今年的玉米消费总量突破了2.7亿吨,今年玉米的总缺口量预计达到2000万吨左右,在目前正是玉米大量上市的季节,玉米价格不景气也属于正常的行情。
第四,饲料行业不景气,也导致了玉米价格上涨比较有压力。
大家都了解我国因为非洲猪瘟病毒的原因造成了生猪规模大幅度地下降,至少比去年减少了40%的存栏量,从绝对数据上来讲就是减少了2亿多头的生猪存栏量,尽管现在生猪存栏量下跌的幅度放缓,也就是说生猪存栏量出现了小幅度地增加,但是现在生猪规模的大幅度地下降,使得饲料的行业不景气,毕竟玉米作为饲料的主要原材料,占到饲料原材料的70%以上,而且玉米最主要的用途是作为饲料占到玉米消费总量的60%以上。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减少的2亿头生猪,按每天每头生猪2.5斤的玉米消费总量计算,这样每天就减少了5亿斤的玉米的消费量。
总之,对于年前国产区域玉米价格平均突破1元/斤的行情可能性不是太大。毕竟北方地区的玉米的含水量相对来说比较高,也使得玉米价格出现较高的行情的可能性不大,加上现在到了年底,各个地方的资金回笼状况,压力非常的大,也使得玉米的深加工企业以及玉米的种植户有了资金的重压,导致了市场上的玉米集中上市,而成交量却不高的主要原因。目前全国玉米平均价格为0.97元/斤左右对于主产区域的玉米价格更低,目前仅仅在0.90元/斤左右的行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东三省加上内蒙古地区是我国玉米种植的优势产区,玉米种植面积及产量占据了全国总量的30%以上,其中仅黑龙江一个省的产量就达到了全国总量的10%以上。虽然当地的总产量基数大,且相关的需求企业较多,但当地的消费量跟产量是不匹配的,可以说是供大于求,每年有不少粮源南下解决销路问题,这也使得主产区玉米价格相对偏低。12月10日黑龙江地区玉米价格为0.76—0.82元/斤,吉林地区的玉米价格为0.8—0.86元/斤,辽宁和内蒙古地区的玉米价格分别为0.82—0.87元/斤和0.84—0.87元/斤,玉米深加工企业给出的收购价为0.82—0.88元/斤。年前主产区玉米价格能否突破1元/斤?微尘微视界对此有以下几个观点。
一、东北主产区玉米市场“供大于求”的现状短期难改变
一直以来,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的重要粮仓,不仅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高,而且水稻的产量也是排在全国前列,当地的规模化种植优势明显。但也面临着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人口外流较为明显,当地粮食产量与消费量不成正比,这也正是主产区玉米价格偏低的主要原因,缺乏消费量的支撑,价格上涨乏力也是正常现象。为了解决这一现象,原来提出了“南猪北养”,想借助粮仓的优势,来提高综合收益,但从实际情况看,这样的方式影响有限,依然没有改变当地玉米产量“供大于求”的现状,这也导致主产区玉米价格较长时间低于1元/斤。
二、潮粮供应量明显增多,需求企业有下调收购价的趋势
主产区玉米采收工作早已结束,但这并不代表着种粮收益就有保障了,只有把粮源变现了,才能算真正地完成任务。眼下正是主产区农民卖粮的时候,而近期雨雪天气增多,很多潮粮不得不提前出手,一旦霉变将变得不值钱了,随着基层粮源供应量增多,特别是市场上的潮粮增多,粮贩在收粮时有压价的现象,作为中间环节,靠的就是赚差价,农民主动卖粮时,就失去了议价的能力,粮贩压价也只能被动接受。从近期玉米深加工企业给出的收购价来看,部分地区也开始下调收购价,下调幅度一般在10—20元/吨,这种操作不利于主产区玉米价格上涨。
三、玉米深加工企业利润空间有限,暂时不支持主产区玉米价格站上1元/斤
目前我国玉米市场的主要销路是分为两大块,一个是玉米深加工,比如常见的玉米淀粉、玉米油等,占比在30%左右;另一个就是玉米饲料需求,所占比重在60%以上。而目前玉米饲料需求还在陆续恢复中,值得期待的就是玉米深加工领域,东北、华北地区聚集了不少玉米深加工企业,企业给出的收购价高低,直接决定着当地玉米价格的波动情况。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东北主产区玉米深加工企业给出的收购价很难达到1元/斤,这跟企业自身利润空间有关,大部分深加工企业还是初级加工,如果原粮价格在1元/斤以上,那么企业将面临着亏损,为了能让企业正常运转,其收购价就不会提价很多,基本上是在1元/斤以下。
四、“北粮南运”较长时间仍会客观存在,粮源格局决定着主产区玉米价格上涨乏力
在全国范围内,玉米产量基本上呈现出“北多南少”的格局,东北地区作为第一梯队,华北黄淮地区作为第二梯队,而南方销区作为第三梯队。而相应的玉米价格也呈现出一定的阶梯价,东北主产区玉米价格相对偏低,当前的收购价在0.9元/斤以内,华北地区平均收购价在0.95元/斤以上,少数地区突破1元/斤,而南方销区玉米平均价格在1元/斤以上,少数地区接近1.1元/斤。南方销区玉米价格偏高,主要还是当地的产销不匹配,饲企采购量较大,而本地的产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每年需要从北方调入玉米,也就出现了“北粮南运”,这种格局3—5年内很难改变,主产区的玉米价格也会维持相对偏低的水平。
总之,玉米主产区产量和播种面积优势明显,但玉米价格却处于相对的低洼地带,这是当前农业种植的“惯例”,主产区的价格往往是偏低的,从市场经济角度来看,也有其合理性,毕竟局部地区“供大于求”时,其价格就不可能有很好的表现。在基层农户售粮变现之际,还是不要期望太高,随行入市较为妥当,玉米市场已经没有了托市收购,主产区1元/斤将是重要阻力位,如果没有特别利好的情况下,基本上不会突破该价位。实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有利于提高后期玉米价格,但这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