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贝克特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贝克特,他的,作品贝克特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这突如其来的成功,同时也意味着他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它在某种程度上促使贝克特愈来愈缩进他自己隐退的缄默之中。他拒绝就自己的作品发表评论,而让评论家自己到作品本身中去寻找一切答案。后来他于1955年写成《结局》、广播剧《落下的一切》(此次由罗伯特・品盖特和作者一起译成法语,1957年出版)和专门为演员帕特里克・马洁所写的独角戏《克拉普的最后一盘磁带》(1956年)。在贝克特与苏珊娜结婚并与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分享国际编纂奖的同年,他写出了小说《如此情况》(1961年)和戏剧《快乐的日子》。几部小型作品――舞台剧、电视剧(其中最优秀的有写于1964年出版于1966年的《啊,乔》),甚至还有一部诗集――都难以确定写作日期,因为贝克特常常靠仔细翻阅陈年笔记并重写早年没有发表的脚本和手稿中的某些部分,来满足对他作品的新的需求。
出版界贪得无厌的胃口,尽管与贝克特的整个艺术观点相对立,却也促成了几部作品集的出版,这主要是因为许多作品太短而不能出单行本。其中格罗夫出版社出版的著名选集有:《最初的爱情故事及其他》(1947年)、《功败垂成》(1976年)、《作品散编:戏剧篇》(1976年)以及《卡斯肯多与其他短剧》(1967年)。1983年在纽约上演了由艾兰・史奈德执导的三出短剧《俄亥俄州即兴》(1981年)、《灾难》(1982年)和《什么・哪里》(1983年),三个短剧于1984年结集出版。
萨缪尔・贝克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对于那些相信争取成功是人类合情合理行为的人们,是一种普遍的嘲弄。贝克特在其文学生涯的早期就声明,他没有什么要表达的欲望,没有表达的缘由,也没有表达的对象;但是对他这样又不能不表达的人来说,结果表达得不仅丰富,而且深沉。学术界的许多人都认为,贝克特是迄今仍然在世的最伟大的作家,但他在巴黎却只有一套普普通通的寓所,只允许他的出版商和密友登门造访,偶尔写出一篇短的散文或舞台剧脚本,好像是还不能够完全停止工作。虽然他全力沉溺于体现自己本体论的缄默之中,但还是出版了惊人的文学作品。贝克特的生活观就像《等待戈多》里的波佐所说的那样,“他们两脚分开骑在坟墓上生产,光明转瞬即熄,接着又是一片黑暗”,但他却安享天年,而且生活得很好。他的文学生涯以及面对虚无所展示出的个人的力量,实践了他的三部曲中最后的一段话:“一定要走下去,我走不动了,我还要走下去。”
贝克特 - 创作生涯
贝克特的创作应分为两个部分:小说和戏剧。他最初是写小说步入文坛的,有三部曲小说《马洛伊》、《马隆纳之死》和《无名的人》,但因为他在戏剧方面的卓越成就,使他首先是一个戏剧家。 1953年,一出名叫《等待戈多》的戏剧在法国塞纳河畔上演,轰动了法国剧坛,使贝克特一举成为荒诞派戏剧流派中最重要的作家。1969年,由于“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贝克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等待戈多》的成功,大大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自此以后,他相继创作了《结局》、《哑剧1》、《倒下的人们》、《最后一盘磁带》、《尸骸》、《哑剧2》、《啊,美好的日子》、《卡斯康多》、《喜剧》等10多部剧本,奠定了他在西方文学史上的地位。
贝克特 - 代表作品及创作风格
贝克特在创作上深受乔伊斯、普鲁斯特和卡夫卡的影响,主要作品女诗作《婊于镜》(1930);评论集《普鲁斯特》(1931);短篇小说集《贝拉夸的一生》(1934)和《第一次爱情》(1974);中篇四部曲《初恋》、《被逐者》、《结局》、《镇静剂》(1946);长篇小说《莫菲》(1938)、《瓦特》(1942)、三部曲《马洛伊》、《马洛伊之死》、《无名的人》(1951―1953)及《如此情况》(1961)、《恶语来自偏见)(1982)等。这些小说以惊人的诙谐和幽默表现了人生的荒诞、无意义和难以捉摸,其中的《马洛伊》三部曲最受评论界重视,被称为2O世纪的杰作。
贝克特戏剧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主要剧本有《等待戈多》、《剧终》(1957)、《哑剧I》(1957)、《最后一局》(1957)、《最后一盘磁带》(1958)、《尸骸》(1959)、《哑剧II》(1959)、《呵,美好的日于》(1961)、《歌饲和乐谱》(962)、《卡斯康多》(1963)、《喜剧》(1964)、电视剧《迪斯・乔》(1968)等,这些剧作无论就内容或形式来说都是反传统的,因此被称为“反戏剧”。其中成名作《等待戈多》1953年在巴黎演出时引起轰动,连演了三百多场,成为战后法国舞台上最叫座的一出戏。贝克特为此名噪一时,成为法国文坛上的风云人物。
代表作之一《结局》
《结局》(1957)所要揭示的主题是:人的生存状态是荒诞的、痛苦的。全剧只有4个人物,4个人物都是病人。主人公汉姆是一个双目失明的瘫痪症患者,终日坐在轮椅里;汉姆的父母都失去了双腿,各人坐在一个垃圾桶里,不时从里面伸出头来要东西吃;仆人克洛夫也患着一种怪病,只能站,不能坐。全剧唯一的动作就是仆人推着汉姆的轮椅在室内转动,汉姆把这叫做“周游世界”。室内一无所有,像地狱般地阴森可怕,室外光秃秃的,像死一般地沉寂。整个场面都显得十分凄惨,剧中所有的人都处在绝望的痛苦中。剧名取为“结局”,这也是有其意义的。剧中的主人公汉姆说:“结局在开始的时候就出现了,然而还在延伸。”戏剧结束并不意味着人生痛苦的完结,它还在延伸……
代表作之二《啊,美好的日子》
《啊,美好的日子》(1963)所要揭示的主题与前剧差不多。这是一个两幕剧。出场人物只有一队老年夫妇。戏剧开始时,女主人公维妮半截身子已埋入黄土中。她却好像刚刚起床似的,打开眼前摆出的提包,取出梳洗工具,不停地摸索着牙膏、口红、眼镜等,两手不停地动作,犹如昆虫细肢的颤动。她的第一句台词是“啊,又是一个美好的日子。”她接下去讲的是一些杂乱无章的、毫无上下文联系的意识流字句:商品广告、营养药品、口红、过去的生活片断……到第二幕,黄土已埋到她的颈部了,可她还在赞美说:“啊,又是一个美好的日子!”她也照样在寻找生活的乐趣,甚至唱起轻佻的情歌。一切都在按程序重新开始。作者就是这样来无情地、深刻地揭露出资本主义社会已荒诞不经到了这样的地步:人完全是被习惯与本能支配的对象,他们的精神已错乱到麻木不仁、自我欺骗的地步。
贝克特 - 个人荣誉
由于“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1969年贝克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贝克特 - 196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授奖辞
瑞典学院常务理事卡尔・拉格纳・吉罗: 如果将敏锐的想象力和逻辑掺拌到荒谬的程度,结果将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诡谲,或是一个爱尔兰人,如果是一个爱尔兰人,这似是而非的诡谲会自动地包含于其中。诺贝尔奖确实曾有被分享的情况出现,有趣的是,今年正发生了这种情况:一份诺贝尔奖颁给了一个人,两种语言和第三个国家,而且是一个分裂的国家。
上一篇:冷子兴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