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董仲舒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董仲舒,公羊,汉武帝董仲舒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5、今陕西兴平汉武帝茂陵以北约500米处,又一村叫“策村”,村民多为董姓,村民说自己是董仲舒的后裔。策村东南约250米处,有一座古冢,村民称为“策冢”。这就是董仲舒的墓冢。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董仲舒曾进呈“天人三策”有功于汉,为铭记先人功绩,遂一直为名。
董仲舒 - 史籍记载
董仲舒喜欢谈论神秘莫测之事,善为灾异之说。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辽东高庙和长陵高园殿发生火灾,董仲舒推说其意,写成《灾异之记》草稿,尚未上书皇帝。主父偃私见其稿,因为嫉妒董仲舒,所以将《灾异之记》草稿偷窃出来上奏朝廷。汉武帝将它交与朝中诸儒审阅。因其中有讽刺时政的文字,汉武帝一怒之下,把董仲舒打下了大狱,虽然后来汉武帝看重他是著名的经学大师,又下诏赦免其罪,复为中大夫,让吾丘寿王向他学习《春秋》公羊学,但是董仲舒再也不敢谈论灾异。
董仲舒 - 董仲舒墓之迷
名垂千古的西汉儒士董仲舒先生已经去世2000多年,然而他生前决不会想到,后人竟会为他的安葬之地争论不休,就连中国最具权威的两部工具书《辞海》与《辞源》也对此各执一词。
《辞海》《辞源》各执一词
一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西汉儒士董仲舒先生名垂千古。已经去世2000多年的董先生,生前做梦也不会想到,后人竟会为他老人家的安葬之地而困惑,即使连中国最具权威的两部工具书《辞海》与《辞源》也对此各执一词。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是我国西汉有名的儒学大师,祖籍广川(今河北景县),著有《春秋繁露》和《董子文集》。民间传说董仲舒是董永和七仙女所生,自娘胎里就带有一种仙气和灵气。他从小就接触儒家经典,饱读圣贤诗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他一生仕途坎坷,颇不得志,因谈论灾异,被降职下狱。后任江都王、胶西王的国相,由于看不惯胶西王横行不法辞官居家,晚年迁居茂陵(今陕西兴平)讲学著书。
董仲舒去世后究竟安葬在哪里?答案至今扑朔迷离,中国最具权威的两部工具书《辞海》与《辞源》的诠释也大相径庭。据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版的《辞海》第489页称:“下马陵,古地名,在今西安市和平门附近,本西汉董仲舒墓,一说汉武帝游宜春苑,曾在此下马,故称下马陵;一说董的信徒过此皆下马,因以为名。俗称虾蟆陵。”
商务印书馆2001年修订的《辞源》第2776页称:“虾蟆陵,地名,在长安城东南,与曲江近,相传为董仲舒墓,门人过此皆下马,故称下马陵,后人音误为虾蟆陵。见唐李肇《国史补》。一说汉武帝幸芙蓉园,至此下马,遂误为虾蟆陵。唐时为妓女聚处,唐白居易《长庆集?十二?琵琶引》:‘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下马陵乃明代造假产物
多年从事文史研究的西安市文史研究馆蒋纪新副馆长近日对记者说,《辞海》与《辞源》关于董仲舒墓的分歧,主要在于下马陵的位置。蒋纪新先生认真查究历代文献,提出惊人之见:今天和平门里的下马陵,是明、清两代一群喜欢附庸风雅却又昏庸无知的官吏之所为,是“长官意志”的典型产物,是不折不扣的造假。
在北郊西安市文史研究馆的办公室里,蒋纪新副馆长面对记者侃侃而谈。唐长安城的常乐坊位于兴庆宫以南约1里许,即今西安市兴庆南路沙坡村至西安交通大学一带。“常乐坊内街之东”位置,即今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区校医院南侧。而当时的万年县(后改称咸宁县)治所,在今西安市和平门附近的县门街一带,西安交通大学校医院的位置正在此以南约3公里。以上说法,与《辞源》所说吻合。直到明代中叶,对这一点尚无异议。如明天顺五年(1461年)成书的《大明一统志》、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成书的《陕西通志》中均称:“董仲舒墓在城南六里”。但此后的地方志书就忽然改变腔调,说下马陵在和平门附近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蒋纪新先生强调,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是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在全国各地纷纷大建“董子祠”的形势下,陕西巡抚王诩于正德元年(1506年)在今西安交通大学的下马陵也建了一座董子祠。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兵部侍郎兼陕西巡按都御史赵廷锡下令把城南六里外的董子祠搬进城内,移建在今和平门附近的位置,并在这座董子祠后为其造墓。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钦差总兵张光宇为这座董子祠后的董仲舒墓一本正经立了墓碑。从此,明代陕西、西安方志全都改了口。清康熙元年(1667年),咸宁知县黄家鼎把下马陵重加修葺,并在门前刻石“下马陵”,将今和平门西紧靠城墙这条街巷改称下马陵街。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陕西巡抚毕沅又为下马陵再次题碑刻石。于是,《关中胜迹图志》和各种清代方志也纷纷声称下马陵在城内胭脂坡下,以讹传讹以至于今。
虾蟆陵不是董仲舒墓
既然今和平门里的下马陵乃系明代官吏伪造之物,那唐代长安常乐坊(今西安交通大学校园内)的下马陵或虾蟆陵果真就是董仲舒的墓吗?蒋纪新先生经过严密考证,认为虾蟆陵或下马陵并非董仲舒墓;所谓“下马陵”的典故与历史事实不符,显然属于后世儒家谎言。
北宋宋敏求的《长安志》和清代徐松的《唐两京城坊考》,是历史上全面记述唐代长安历史地理的两部史籍,作者身为朝廷史馆修撰,史料来源广泛且翔实可靠。这两部史籍在对唐代朝野文献作了一次全方位扫描后,得出的结论惊人地一致:“俗误以为董仲舒墓”。
据专家考证,唐代长安常乐坊(今西安交通大学校园内)的下马陵或虾蟆陵,汉武帝时代属于皇家上林苑范围,故根本不可能有董仲舒墓。据《资治通鉴》载,汉武帝所建的上林苑北至阿房宫,西至周至县,东至宜春苑(今曲江池),南抵南山。建上林苑时,将这一范围内的居民一律迁出,原有的屋舍、坟墓一律平毁,当时应该不会允许把董仲舒坟墓建到皇帝上林苑中的。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见虽系事实,但对董仲舒其人并不欣赏,更谈不上重用。蒋纪新指出,董仲舒没有能够进入中央统治集团,被汉武帝派往遥远的外地,先任江都王刘易的国相,后因故降职为中大夫,之后一度任胶西王刘端国相,不久董就以老病辞职了。汉武帝对董仲舒不仅从来谈不上特别尊敬,而且曾经大发雷霆要砍董的脑袋,经多人求情才得以幸免。事实上,董仲舒的地位是被后世儒家不断炒作拔高的。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是董仲舒的学生,但在《史记》中对他的推崇也很有限。说到汉代儒家,《史记》中视为“大哥大”的是叔孙通,为其专辟《刘敬叔孙通列传》作重点记述,尊称其为“汉家儒宗”;而对董仲舒呢,则只是放在《儒林列传》中一并记述,位置十分靠后,篇幅也很简短,可见当时社会对董仲舒的评价不难窥见。所谓汉武帝一到董仲舒墓前就下马的典故,显然与历史事实不符,纯属后世儒家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