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屈原视死如归吗?为何?
屈原,楚国,秦国屈原视死如归吗?为何?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拂去历史的云烟,掸落鏖战的尘埃,屈原的高尚情怀和不杇精神早已在2000多年的中华民族历史上垒起了一座彪炳千古的丰碑,永远被中国人民世世代代所景仰!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因此他同时也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景仰!
与屈原2000多年前所处的时代相比,现代社会已发生了历史性的根本变化。今天我们纪念先贤屈原,崇敬战国时期的这位伟大爱国诗人、思想家的高尚人品人格,是要让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人永远继承和弘扬屈原文化,永远继承和弘扬屈原精神,去创造更加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文明历史。屈原精神永耀中华!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是的,从屈原自身来说,死,其实是一种解脱,怀才不遇,忠而被谤。他自疏濯淖污泥之中,但又感慨 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屈原之死是他热爱楚国、热爱人民而又无力拯救的悲剧性结果,是他的理想彻底破灭的必然的结果。
再看一下屈原的生平,屈原年轻的时候就官居要职,才能卓越,深得楚王的信任。早期的楚怀王任用昭睢、唐昧、屈原、昭滑、陈轸、苏代、田忌、公孙衍等人,楚国一度人才济济,国势大盛。正是由于怀王的信任和重用,屈原才得以年纪轻轻就掌握内政外交大权,在当时的楚国和国际舞台上大显身手。所以屈原对楚怀王是抱着“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的。而怀王执政早期曾打败魏国,使楚国成为当时七国中疆域最辽阔,人口最众多的国家。在六国合纵伐秦时,更是被推举为纵长,颇有英主风范,俨然有和秦国分庭抗礼之势。只可惜的是后来出现了命中克星,就是张仪,当时的秦国丞相。此人巧舌如弹簧,是战国时期出名的能言善辩。
于是傻乎乎的怀王为了张仪许诺的六百里之地不顾屈原等大臣的阻拦与齐国断交。事后收取土地的时候张仪却不认帐,只给了六里。此事让楚王颜面尽失,于是发兵攻打秦国,结局大家都知道是失败了的。楚王更加震怒,倾国之力去攻打秦国,又一次惨败,楚王沦为了天下笑柄的同时楚国也由盛转衰。
如果错而能改的话,楚国还是有望复兴的。万事就怕多个“可惜”二字,此时楚怀王仿佛被人下了降头一样,用了一堆狡诈佞臣如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等,还宠爱奸妃郑袖。排斥屈原等忠心耿耿的大臣,屈原一次次上柬抵不过小人的诬赖楚王从此对他疏远不再信任。
此时的屈原郁郁不得志,《离骚》就是这个时期所写,可是更加为楚王所不喜。屈原眼看着楚王的错误做法还有楚国一次次不断的失利并导致了数次被放逐。这些都没有摧毁屈原,屈原坚信只要自己坚持,大王迟早会看到自己的真心。直到楚王再次不听屈原等忠臣劝告,去秦国赴约,被囚禁于秦。而楚国为了夺回自己家的大王,不顾敌我差距,为了尊严而斗的战役,更是输了个彻底。如果说先前的楚国是江河日下,那这次战争后就是一蹶不振,成了砧板上的鱼肉。
顷襄王二十一年,白起攻破郢都,烧毁楚国先王陵墓,顷襄王被迫东迁于陈。顷襄王二十二年,秦军又攻陷巫郡、黔中郡。屈原梦想彻底破碎,对楚国的未来彻底绝望了,清楚地认识到楚国再也不会复兴,早晚为强秦所灭。正是大哀莫过于心死,国家看不到任何希望,自己也做不了任何事情,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一天的到来。这是多么大的痛苦啊!屈原深感大限已到,于是留下绝命诗篇《怀沙》后便自沉于汨罗。
可叹屈原死前心心念念的都还是楚国和楚怀王,不知那时辗转流离如丧家之犬,最终客死秦国的怀王,死前是否醒悟或者想起来他这位弃之如敝履的大臣屈原呢?
上一篇:楷书的结构方法有哪些?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