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康熙为什么三跪九叩朱元璋,称他是英武伟烈之主?
康熙,朱元璋,明朝康熙为什么三跪九叩朱元璋,称他是英武伟烈之主?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康熙为什么三跪九叩朱元璋,称他是英武伟烈之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康熙皇帝也算是历史少有的一代雄主,他是清朝入主中原后的第二位帝王,七岁登基即位,十四岁亲政,在位六十一年,是康乾盛世的开创者之一。
康熙皇帝一生六下江南,其中五次拜谒明孝陵。明孝陵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碑亭中有一块书着“治隆唐宋”的石碑,是康熙亲手所书写。
“治隆唐宋”四个字,是康熙对朱元璋一生文治武功的最高评价,赞誉朱元璋开创盛世的难度和功绩,早已超越了汉唐历代雄主,这个评价相当高。
康熙南巡时五次五次拜谒明孝陵
康熙在二十四年间六次南巡,其中有五次亲自到明孝陵三跪九叩拜谒明孝陵。
第一次拜谒明孝陵是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这也是康熙的第一次南巡。康熙到达南京后,决定亲自拜谒明孝陵,他从甬道进入享殿,以示尊敬。
在孝陵享殿对朱元璋行三跪九叩之礼,前往宝城向朱元璋祭酒三杯。康熙的这个举动不仅震惊了在场的官员,而且让江南的学子们吃惊到不知所措。
第二次拜谒明孝陵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这是康熙的第二次南巡。时隔五年,康熙在拜谒完大禹陵后,再次对孝陵行三跪九叩礼,祭酒三杯。
第三次拜谒明孝陵是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这是康熙的第三次南巡。这次拜谒的程序同上次一样,唯一的区别就是在陵前立了一块治隆唐宋碑。
第四次拜谒明孝陵是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这是的康熙第五次南巡。最后一次谒陵是在两年后,当时康熙已经五十四岁,同样是行三跪九叩礼。
康熙为何要三跪九叩礼拜谒明孝陵?
有人认为康熙这是在作秀,为了显示自己的英明与大度。这样的想法固然有之,但我觉得这都是表面现象,康熙高规格谒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
一是针对当时的天下形势,笼络江南士人。
康熙首次拜谒明孝陵时,清朝入主中原刚好四十年,也是平定三藩之乱后的第三年。尽管康熙对天下的治理已步入正轨,但当时的士人们并不买账。
江南的大批知识分子清朝的统治还是耿耿于怀,虽没有大规模的武力反抗,但他们总以笔墨为武器,与康熙的盛世作斗争,他们誓要保卫传统文化。
当时的一些有名望的士人,隔三差五的都要去明孝陵前哭祭,有人甚至选择隐居在钟山一带。目的就是宣扬朱元璋的正统地位,而不满清廷的统治。
康熙深谙治国之道,他懂得能马上得天下而不能马上治天下的道理。对于这些有不满情绪的士人们,只能通过情理来感化,武力是无法解决问题的。
于是,康熙决定亲自拜谒明孝陵,采取史无前例的高规格三跪九叩之礼。康熙的真诚与谦卑,彻底感动了江南的士人,从此解决士人们归附的难题。
二是康熙想效仿朱元璋,借此再现华夏盛世。
康熙对朱元璋的高度评价,并非一味为了吹捧,他是真心的钦佩朱元璋的本事,当然朱元璋的传奇与功绩也是名副其实的,配得上治隆唐宋的评价。
明朝的典章制度,可以说基本都是朱元璋制定的。朱元璋不仅有过人的军事才能,而且还有后天修习来的治国才华,洪武之治就是对他最大的褒奖。
康熙非常重视学习儒家文化,对明朝的典章制度推崇备至,基本都是沿用。最让他佩服的就是,朱元璋留给子孙的《皇明祖训》,对他启示非常大。
康熙不想重蹈明朝中后期的弊政,他想以史为鉴,效仿朱元璋的治国之道。康熙想借朱元璋留下的祖训来治理大清,希望有生之日能再现华夏盛世。
高规格拜谒明孝陵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钦佩,康熙想借此团结天下所有的知识分子,共同将中华带入又一个全盛时期。
康熙对朱元璋的评价是:洪武大帝乃英武伟烈之主,非寻常帝王可比。这既是他对朱元璋的最高褒奖,也是他五次高规格拜谒明孝陵的真正原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康熙为何对朱元璋如此推崇,其实理由有两个
其一,朱元璋的个人魅力的确是康熙十分尊重的
康熙的帝位来自于继承,本身就对能推翻另一个王朝的开国皇帝有天然生成的崇拜感觉,特别是朱元璋从社会的底层斗争到创始明朝,其间的艰难困苦也令含着金钥匙出身又从前经历特别困难的康熙感觉到差距,
其二,康熙帝此举也是为了收买人心
康熙是满人的皇帝,作为少数民族,满人不到百万,对于数十倍的汉人他们真的十分害怕,为了稳固统治,康熙帝采取了两手准备,一方面是实行愚民政策,禁止火器的进一步发展以保持满人骑兵的优势,另一方面就是怀柔政策,简而言之就是对汉人的宗庙,文化等能用就用,推崇朱元璋也是其中之一吧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趣谈答案:一来康熙皇帝的确崇拜朱元璋,二来则是政治作秀。
清朝的小麻烦大问题
所有的人都知道封建王朝的最后一轮是满清,所有的人也知道满清出了好几位皇帝。等等,这好像是废话,毕竟都是人家通知的,不出皇帝的话难道还被戴绿帽子吗?
但是满清有一个缺陷,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不敢说都不愿意说,但是却无法忽视。
八旗子弟兵的数量太少了,满清的总人口也太少了,如果想用少数人去统领绝大多数人,必须要做到让绝大多数人心服口服,如果不心服口服怎么办呢?
如果不心服口服,满清就是第二个蒙元。
我们会发现,在蒙元统治华夏的时候,可能一个月两个月就有300多起叛乱。请注意,在古代如果一个月两个月有这么多叛乱,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
而满清也知道,这个问题一旦爆发,很难短时间之内有效解决,为什么短时间之内很难有效解决呢?因为人口数量太少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