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出塞》的后两句你体会到了什么?
阴山,边关,诗人《出塞》的后两句你体会到了什么?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出塞》的后两句你体会到了什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出塞》是边塞诗的代表作,出自素有边塞诗人之称的王昌龄之手。
《出塞》后两句是说,如果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是绝不允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的。这两句持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抒发了戍边将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气势豪迈,铿锵有力。同时也流露出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出塞)毫无疑问是一首艺术造诣极高的诗,仅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就足以名传千古,诗中将边关的“雄浑苍凉生死难料”肃杀氛围、以及父母妻儿思念远征亲人的无奈、渴望太平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我从后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读出了另外一种感受——无奈和悲哀!
若大的大汉皇朝就指望着李广来守边关?没了李广胡马就可以越过阴山掳掠关内?与李广同一时期的武将可谓济济一堂:卫青、霍去病,还有李陵……哪个不是战神级别!谁不可以守边关?
所以,我从诗里感受到的并非是没有良将守边关,而是国力,大汉的综合国力!一个积弱贫困的国家是守不住边关的——即使李广复活也不行!
汉初,高祖刘帮亲征匈奴被围困,靠行贿单于老婆才得以脱险。然后靠不断的和亲才免强维持住边境安全。那时可是“战将如云,”但输在国力上!
到汉武帝时期,得益于文景二帝励精图治积下的庞大财富支撑,刘彻才得以派卫青、霍去病挥军横扫大漠,并将匃奴打得彻底消失。可见国力上去了,名将也才有用武之地!
隋炀帝杨广三征高句丽把国库打空了,这是导致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汉人最后一个皇朝大明就不用多说了,主要就亡在一个“穷”字上,穷到没钱发兵响……能不亡吗。
历史上因国力不足后勤不继而导致中途撤兵甚至兵败的例子,数不胜数。可见国与国之间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是综合国力,而不是取决于一两个“名将!”
古人大都有很重的“英雄情结。”所谓“国难思良将。”期望着一两个名将镇守边关,然后国泰民安,他们或许不知道综合国力才是最稳固最可靠的边防。
“名将”任何时候都有,但如果没有雄厚的国力支撑,即是名将如李广者也是守不住阴山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出塞》诗。后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是写诗人对唐朝经″安史之乱"后,国体大伤,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感到痛心与忧伤,发出如果朝庭能远离奸逆,重用贤臣良将,多有些象汉朝飞将军李广那样的英雄,就不可能让他外番兵马越过阴山之界,犯我中原的感叹。把诗人仰天长叹,忧国忧民的形象跃然于纸上,读来喻意深长,感慨万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出寒》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是边寒诗的代表作。全诗仅仅四句,把将士戍边的场面写得栩栩如生,活龙活现。后两句写得更加真实生动,丰富多彩。
但使,只要,飞将,飞将军李广,这里不单单指李广一个人,是以李广为代表的整个(汉时)戍守边关,抗击匈奴的全军将士。
不教,不让,胡马,指敌方的战马,胡,古时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阴山,阴山山脉,在内蒙古境内。
后两句诗写出了边关战士的英勇无敌,只要飞将军李广及全体将士守在那里,决不能让敌1人前进半步,越过阴山。虽然只有两句,全军将士的风貌表现得淋漓尽致,跃然纸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出塞》是唐代王昌龄的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卢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在唐王朝建国初期,经常发生民族战争,当时的民族战争大都在阴山南北的地段进行。(阴山山脉,西起河套西北,绵亘于内蒙古自治区,东接大兴安岭。)由于战争的持续,就需要不断地征发内地百姓远征,到边疆参加战斗,这就给百姓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不幸。究其原因,这主要在于朝廷委任的主将不行,诗人对此进行了委婉的讽刺。
诗人一开头就把场面设在关塞边境地区。夜晚,天上是孤零零的明月,地上是静悄悄的关塞。在这一片荒凉的土地上,却有无数从军万里,而长期不得还家的征戍兵士。
诗的头两句,虽然题主没有问到,但是还是有必要说一下。诗人以诗的前两句来暗示这里的战斗,从秦汉以来就一直不曾见结果,外族入侵的边患,从来也就无法避免,但是诗人认为还是可以有效地防御。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